人与教育性
人,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些学者试图根据现象学的观点,结合人的行为来对“人”进行定义,有学者认为,人作为主体,是一种能够对自我进行随意设计的自由存在。
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人类的本质,使得人富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历史性。同时,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发展顺序和发展阶段方面。具体而言,首先,人的身体发展总是自上而下,从中间到四肢;其次,人的记忆是从机械性记忆转变为意义记忆;最后,人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处于一个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相比于其他动物,人在刚出生时显得弱小、无力,学会走路也要长达十个月之久。从某个角度而言,刚出生的婴儿尚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尚不成熟的婴儿发展空间更大,能够学习的东西更多,学习的潜力更大,受教育的可能性也更大。
将可教育性视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潜能,那么所有动物都具备这种潜力。不过,其他动物与人之间的受教育性存在本质区别。动物之间的教育多是一种基于本能的、被动的吸收,相当于外部强加的。而人的可教育性则是人内部固有的,是一种推动人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塑性和依赖性较高。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们尚不具备单独生长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来适应周边的环境,但这种依赖并非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社交能力是其他动物无法企及的。
教育的可塑性,指尚不成熟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具有的一种独特的适应能力。相比于其他动物受到本能的限制,人从社会实践中学习经验和积累知识技能的可塑性更强。比如,人对一个动作进行学习,能衍生出其他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马克思为了阐述人的双重性,揭示人的本质,提出了实然和应然两个研究角度,将其运用到人的可教育性,可以理解为:从实然角度看,与其他动物一样,人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从应然角度看,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动物,人能够在一定的目的和意识下,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社会活动以达成某种目的。简言之,人是一种不会安于现状的动物。
教育学的双重性指出,人在既有接受教育的倾向的同时,也有现实的可能性。接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群体,始终在渴求打破现状,超越自我,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属于一种应然的状态。
学生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教育,是学校教师精心培养的结果。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而要多从自身因素考虑,探究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