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课堂教学可以持续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与习惯
国外著名的强化原理、社会学习理论等,均表示学生的态度往往是因教师无法控制或者未被察觉的强化因素的作用而加强或改变。可见,教师若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必须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要阐述清楚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受到积极、正向的激励和引导,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推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譬如,某些性格内向,数学底子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许初始阶段并不乐意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常常会因为紧张、畏惧心理而不愿意展示自我,害怕被人指责、嘲笑。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对于合作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不仅会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也会降低最终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学生这种不良的心理。
学生不良合作心理的扭转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与耐心指导,并将之合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合作行为与合作心理正确的引导。唯有如此,学生的合作学习素养才能持续得到强化。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否有序开展,学习的成果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均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其合作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注重自身的领导方式,以自身的积极言行引导、感化学生,促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
第二,持续优化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更为明显,并结合学生的合作心理、合作行为、合作效果,安排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指导。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若能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那么教学的成效将更为显著。课堂内的时间有限,即使教师为学生留足合作学习的时间,但很多时候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若是将其延伸至更广阔的课前、课后时间,如提前为合作学习任务搜集资料、提前思考合作学习的展开方法、利用小长假以及寒暑假参与社会公益小组合作活动等,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不同形式、不同时期的小组合作经历中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