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理论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学过程的观点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教育思想家孔子将教学的过程概述为学习的过程,认为教学是“学知行”合一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建立在感觉活动之上;“统觉理论”则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联系和整合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做中学”的过程,等等。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指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小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从认识较少到认识较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品质塑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小学数学教师充当教学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的意义,培养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分为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元教学过程和课时教学过程,其基本特征如下。
(1)基本的数学知识的获取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类似一种间接体验,通过“教材”“课堂”去获取现有的数学知识内容,以提高数学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小学生获取人类现有的数学知识,建立在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非自身的实践和经验,而是通过抽象的文字和符号获得的。对于这些知识,学生要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和运用,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一般来说,在实践中获取的数学知识与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数学知识的手段不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和实践中的知识和经验是被简化了的,具有代表性,以示范和操作的方式为主,旨在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生产劳动在拟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知识和经验,揭露事物的本质。
(2)基本数学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在现代教学论下,教学的目的在于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
基本数学知识为小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运用各种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以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帮助小学生构建基本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是一对内在的、能够相互促进的机制。小学生想要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就需要构建系统和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尊重小学生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统一。教育性是教学的显著特征,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应同时渗透小学生的知、情、意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平衡知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理性、情感的成长。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状况、学习特点,采取综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4)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这具体表现在:其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课堂秩序由教师组织,具体的教学工作由教师开展,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作用于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其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是知识的构建者。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小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其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来,教师与学生保持高度的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检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有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运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和保障。
2.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对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是组织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眼神表情,学生回答问题和课堂练习的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其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及时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这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3.掌握有效调控技能
(1)教学目标的调控。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调整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教学内容的调控。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调节教学信息的传递,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的调控。当课前预定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佳时,如采用讨论法时,学生过于沉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启而不发等,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任务。
(4)意外事件的调控。小学生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发事件,其中包括与认知有关的意外事件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意外事件,这些都有可能影响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面对可利用的意外事件时,需要充分发挥智慧,围绕现实情境,将意外事件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对于无法利用的意外事件则尽可能地采取提前预防的措施,让教学活动回到正轨。
(5)课堂氛围的调控。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氛围,把控教学的节奏,采取有效的措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4.把控教学时间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时间的把控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合理分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同时,要精心设计备课,避免在实际教学中浪费时间,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