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业有效性的实践反思

四、对作业有效性的实践反思

(一)把握学生心理,让完成作业更加主动

学生对于游戏的迷恋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游戏到底是如何吸引他们的呢?经过相关调查分析,有学者提出,这是因为游戏规则符合学生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的缘故。

首先,玩哪种游戏,选第几局,完全由游戏者决定,即主动权在游戏者手上。

其次,游戏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会及时得到反馈,并且有相应奖励,这就激发了游戏者的强烈愿望,要选难度适中的局去争取尽可能多的分数。

最后,游戏中必须完成了前一个任务,才能领到下一个任务,玩者带着好奇、带着挑战,会不断地尝试,经常会有打不过关决不放弃的意志力。

基于游戏的以上特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的心理环境,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模块,给予他们更广泛的自主选择权利,并及时给出激励性反馈,那么学生对于作业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提高。

(二)教师精心设计,努力提升作业的价值

传统作业的数量之所以非常多,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担忧,他们既担心学生练习不够,达不到巩固强化的目的,又担心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感悟不够,难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其实,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内化,内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精”,而并非“多”,重复劳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大大阻碍了内化的发生。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每一道作业题,从作业的内容、形式、个性化等方面进行优化,让每一道题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体现出它的最大价值,知识的内化是可期的。

(三)鼓励家长参与,共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早期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能够得到父母对家庭作业的反馈意见,那么他们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有研究表明,相较于没有家长参与的作业培养模式,有家长参与的作业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更为优秀;此外,研究还表明,家长帮助子女做作业并跟学校保持联系,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比那些具有同等智力、同样家庭背景,但家长不参与做作业过程的学生成绩好。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督促他们多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重视他们的课后作业。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有意识地重视家长的作用,安排一些有助于亲子互动的环节,让家长有机会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子女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家长由学习监督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