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出现而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不断演化,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育,其内容、组织形式、功能表现都有所不同。对教育的界限划分、划分标准等内容进行分析,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对教育历程的划分,存在以下观点。

观点一:着眼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的特性也由经济基础决定,其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的依据在于人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基于此,教育被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古代阶级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其中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阶级社会教育统称为古代教育。

观点二:服务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了教育的基本观点,指出生产关系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生产关系,具有广泛代表性,控制了人类社会关系中的所有其他生产关系,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生产关系的发挥。

观点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但其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辩证主义唯物史观,教育的历程划分离不开社会的生产方式,但还应当以教育自身独有的特性为划分依据,分为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具体如下。

(一)原始教育

人类社会开端于原始社会,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生产工具是天然的石器、骨器等。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资源匮乏,不存在国家和私有土地。

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雏形阶段,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属性的制约,教育活动呈现淳朴、简单的特点。教育的目的、手段等存在原始性、滞后性,具体表现如下。

1.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浅显,方法简单

(1)有关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由现在取得的考古成就可知,这一时期的教育呈现出浓厚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艺术特征。此时的教学活动多表现为“三礼”等祭祀活动,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内容。

(2)有关生存与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生产和生活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比如如何制作石具来捕猎、钻木取火等。

(3)有关战争与护卫的知识技能。这一阶段的氏族之间经常存在矛盾,多依赖于武力解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防卫知识,比如一些氏族多选择丘陵地区定居等。

原始社会尚未出现文字,对于相关的史实没有文字记录,教育内容多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的形式为主。

2.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融为一体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技能十分落后,分工往往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生产领域的相互依附性较强。同时,教育活动与政治、宗教和艺术活动往往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专业的教育组织机构和人员,尚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化

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了这一时期不存在剩余产品、私人财产和阶级关系,这也使得每个个体的教育机会是平等的,共同享有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礼记》中描述的“天下为公”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表明这一阶段的教育处于无指向性、无组织化,尚未拥有教育的真正特质,但其为日后正式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学校教育

随着青铜器、铁器的出现,生产力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物质资料开始丰富,私人生产资料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时期,生产关系有了较大的变革,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阶级统治工具——国家,“安邦兴国”成为统治者的共同目标,教育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生产资料开始充裕,有了剩余产品,也就出现了原始的商品交换。进而人们的交往程度加深,文字应运而生,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得以借助文字传承下去,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出现了学校教育。此时社会生产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的机构和人员。同时,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加深,具备了更多的知识技能,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商周时期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知识不断丰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西周时期,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六艺教育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私塾”兴起,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出现了大批优秀的教育家,进入“百家争鸣”时代,涌现了大量教育专著和作品,这一时期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如下。

1.阶级性明显,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

古代学校教育是阶段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工具,被统治者地位低下,受尽剥削和压迫。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机构由国家操控,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从教育对象来看,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者多是处于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教育的对象多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阶层,教育被上层社会垄断,普通百姓及其子女鲜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非普及性和严重的局限性。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培养新一代统治者,民众及其子女则继续受到剥削和压迫。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多以祖训、圣人之言为主,如“三纲五常”。这一时期的教育是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和精神手段。

2.古代学校教育与社会生存劳动相分离

我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学而优则仕”,可见教育内容脱离了社会生产生活,多与纲常伦理、阶级意识形态有关,与社会生产劳动联系不够密切。同时,这一阶段的生产技术性不强,古代学校教育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

3.古代学校教育专门化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同时出现了类似学校的组织和机构,如庠、序。到了封建社会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官学、私学、书院等。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生产活动,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呈现出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古代学校教育是阶级社会巩固统治、服务上层建筑的产物,教育内容狭窄、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独立性。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决定了其职能发挥不充分,没有与时代相适应,被取代是历史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近代教育

一般认为,近代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织机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物质资料得到极大的满足,人类开始迈入新的文明时期,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更迭,这一时期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同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代教育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通过对以往教育经验和成果的吸收,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为下一时期的教育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

(四)现代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经济和政治都被赋予现代化色彩,教育也不例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现代教育的理解,目前一般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杜威的教育论;第二种是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第三种则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与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反映的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其时代内涵如下。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科技和人才都有了新的要求,教育也自然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这一时期的教育要与社会劳动生产关系契合,既要教会人们生产生活的知识技能,也要帮助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五项素质的综合提高,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性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根本特性。

2.现代教育具有普及性和广泛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对教育越发重视,教育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其主要表现如下。

从纵向层面分析,我国已经建立起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各个年龄阶段都成为教育面向的对象,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要;从横向层面分析,全国各地区都开展了教育活动,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区域,教育无处不在;从教育的形式层面分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全体公民能够通过教育来实现自身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成为一项基本权利。

3.现代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的内容趋于综合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呈现融合、渗透的趋势,教育的知识网络结构得以构建。此外,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实用性,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时代相适应。

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价值,是当下教育界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方向。随着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教育更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加深,更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如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这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日益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要。

4.现代教育的目的发生了转变

与传统教育旨在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相比,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人才,更加注重挖掘个人的知识潜力,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