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三、优化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确立自主学习的目标

在自主学习中,学习目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影响着学习的结果,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并为此制订专门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主动调整自主学习的进度,优化自主学习的内容,以此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目标的过程时,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条件、学习水平,制定合适的自主学习目标,目标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过低的自主学习目标,学生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就可以达到,达到时获得的成就感较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极为有限;过高的自主学习目标,学生想尽办法也难以达成,不仅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因而,在确立自主学习的目标时,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把握好目标的难易尺度。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大多尚未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面也没有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教师若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是十分有益的。

1.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发展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关键。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放松身心,愿意主动参与到各类学习活动中,乐于展示自己,乐于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自主学习的难点以及经验,学生在探索、思考、讨论、质疑中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获得同步提高。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等着被挖掘。所以,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在个体上的差异,尽最大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他们个性化发展的自主学习指导。

2.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善于提问,主动思考

教师学习活动,往往由思考开始,而疑问又是思考的源头。所以,教师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式各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探究,帮助他们树立问题意识,从而引导其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具体而言,课堂中包括两大问题来源。

其一,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特定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或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证实此类规律的科学性,这种问题有助于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学习,怎样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处理实际问题。

其二,来源于学生的问题。这类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出。在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指导他们进行知识体系的自我梳理、自我构建,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从而精准定位自己在学习方面的问题,然后采取妥善的措施,如自我反复思考、与同伴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将之解决。

3.创设奋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公平竞争,真诚合作

对于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和学生错误地将它理解成单打独斗的学习,其实不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学习者能够自觉地参与学习,并学会自我修正学习的方法,但并不排斥教师、同伴甚至家长的参与。很多时候,自主学习中的任务需要借助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健康的竞争心理,而这些也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培养。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自主学习的形式极为广泛,学生为获取知识和技能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都可称为自主学习,如课前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温习以及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学习等,可以说自主学习无处不在。但在教学实际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其中也不乏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者。基于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分享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学习资料,如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训练习题,又如课外的数学期刊、杂志等,让学生接触多样的题型、丰富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训练、自主阅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延伸。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同一学习内容,借助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来进行学习,所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尤其是当前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极大地扩展了自主学习的形式和方法,此处介绍几种运用较为广泛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形式。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它将每一节课教师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安排学生在开讲前利用课外时间观看,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这一自主学习形式的特点如下:

其一,课本中一般难度的知识点,学生已自行掌握,这不仅缓解了教师讲解的压力,也为其他教学问题的探究留足了空间。

其二,在教师讲授时,学生已通过自主学习对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脑海中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中可以带着问题找答案,如与同伴讨论,仔细倾听教师讲解的思路等,在倾听、思考、讨论与验证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将更完整、立体。

其三,助推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从教师所提供的海量教学视频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材料,或者反复观看自己有疑问的教学视频,以此弥合知识盲区。

2.导学案

在数学自主学习中,导学案是常用的形式之一。它指数学学习的方案,其编制者是数学教师,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目的,有着明显的层次之分,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导学案一方面是教师为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一种学习辅助方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与教师“教”更好衔接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学案主要用于课前预习、课上探究、课后拓展等,在数学自主学习中运用十分广泛。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用于梳理知识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记忆链接。思维导图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完善知识结构,也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复习,通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来厘清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思维的可视化,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譬如,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各类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公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是运算中的不同情况的算理和运算方法等。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错题整理

错题整理也是数学自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每位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不同,因此学习的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的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也多次阐述,但学生却一错再错。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通过错题整理,学生将学习重点聚焦到经常犯错的一些问题上,分析原因,寻找错误的症结并突破,将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被动到主动,从外在强化到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学习品质,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反复地训练。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