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一、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一)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育目标是在我国教学大纲的规定下,围绕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计划,根据数学课程特点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要求对小学数学教育达成的一个期望结果。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包括小学生应了解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巧,具备必要的数学基础教育能力,并具备必要的道德综合素质与心理品质,这是国家和社会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期望。

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以便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学结果的考核与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学习需要,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之间既彼此联系又互相区分。从联系的角度看,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出提供了基础,使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地表达;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的达成,完全依赖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终极目的与最终落脚点。

从区别的角度看,其一,两者对教学内容的阐述程度有所不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概括性要强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其多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描述;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则具体到学年、单元和课程的教育目标,内涵具体而富于层次,操作性较强。其二,两者的重点指向范围不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重点指向小学数学课程过程、课堂教学评估以及小学数学的教材编写工作;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重点指向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与课堂教学评估。其三,两者的编排者存在一定差异。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多是由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师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指在教学工作开展前到预期教学工作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般而言,各学科的学习目标被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横向目标,又包括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纵向目标。

纵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在保留数学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导是间接性的,需要进一步分解为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

学期教学目标是对学段教学目标的分解,指在预设的学期内所期望达成的教学结果。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学期教学目标的分解,是对一册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教材编写者需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意见,对一册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准确表述;教师则需要在单元教学计划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具体叙述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反映一堂课教学结果的预期设定,一般由教师自主决定和设计,可操作性较强。

(四)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依据

1.结合教材和知识学习阶段确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考虑的是教育宗旨、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从宏观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教材内容和提示、课后练习等方面入手。由教师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可能涉及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的类型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般来说,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所处的学习阶段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内容,其相应教学目标也不一样。比如,在讲解新知识阶段,教学的重点和目标都是对新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到了知识的巩固阶段,教学目标则调整为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所以,教师需要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2.教学目标间的平衡

对于课程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的目标集合,能够随着课程的发展和组成的单元增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之间保持平衡。

一般而言,课时教学目标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这就需要确立一个最基础的教学目标,但在这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学习目标。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技能作为基础目标,同时离不开情感、态度等目标的支持。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平衡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如下原则。

(1)确定一个最基础的目标,比如知识技能,使得学生在上完一堂课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2)注重教学目标间的层次性。比如在讲解某些公式和法则时,教学目标首先要对公式和法则的概念有所体现。

(3)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的结合。比如,部分学生对数学持消极甚至逃避的态度,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可与这类学生多进行沟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

(4)教学目标的设计数量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事物的长时间关注,容易使人变得疲劳,注意力分散。研究分析表明,对于难点知识,分散学习的效率要高于集中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多样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需要和年龄特征。

(2)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爱好。

(3)要符合教学的基本原理。

(4)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涉及三维目标。

(5)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真实性、层次性、适应性的原则,目标要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