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主体间的交往
“乐学教学”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以非认识论为基础的主体交往关系。在课堂中,学习活动应当具有开放性,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非中心化的主体教学观和动态的文本教学观。从中心化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领航者,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缺少乐趣和追求;从中心化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离开课堂后,生活就失去导向,成长显得漫无目的。这两种中心主体观终将阻碍学生的求知过程。
知识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感悟,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活性”;要求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对真理进行探知和求索,最终形成超越真理性的知识;还要求师生向着生活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出发,获得身心体验。学生需要打破文本性和符号化的桎梏,在生活中体验和追求知识,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和“乐学教学”理念,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对知识的认知走向用知识进行交往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主体间交往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有可能焕发帮助学生探索求知的真正魅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当下的知识观向着境域性、流动性、相对性转变,这有利于厘清教师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更加注重开放性、整合性和体验性知识观的当下,学生必须主动参与求知过程,在生活中获得学习的感悟,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这种知识观批判了过去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知识观,在课堂教学中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现阶段,教师应当舍弃“知识的权威”这一身份,要能够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再是唯令是从的学生,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个人见解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交谈的艺术,用话语和行动打动学生,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从知识观领域蔓延到教育学、课程论等多个学科领域。具体而言,从教师教育学层面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解释学的层面分析,教师的职业不再被视为知识的权威,而是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和呵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乐学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要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和人格是一个多元化和主观性的意义建构。课堂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地,还是师生进行心灵对话的空间,而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者,还是课堂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