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业的实践价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人格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正是评判教学及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标尺。学习目标是人们对学生知识技能与成长期望的表述。所以,学习目标应作为判断作业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但凡能够助推学习目标实现的作业都可以看作是有效的。
作业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强调有效果,即既定的目标圆满地实现;二是强调有效率,即产出大于投入。由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考虑,学生在作业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否与他们能够从作业中获得的益处成正比,若学生投入过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好处,那么教师应当调整作业安排。当然,有效的作业应是助推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能够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坚持完成作业,并尝试以新颖的方式来呈现作业结果。
通常,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往往定位于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将课堂学习内容进一步消化、熟练运用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注重对以下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学习习惯
国外大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所花费的时间多少与其学习成绩的高低之间的关联度是变化的。具体而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呈现出由弱到强的态势,换言之,对于小学生而言,作业越多并不意味着成绩越好,很多时候过量的作业非但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无益,还将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但这并非表明小学生不需要完成作业,而是提醒教师应控制好作业的量,以合适的作业量和适中的作业难度,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利用作业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课后思考、反思、总结的意识,并学会合理地规划作业进度计划,为未来的更高难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学生人格
一般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可见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要拥有优秀品格。而作业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也是有益的,具体如下:
(1)作业一般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他们需要动脑、动手操作、反复检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2)作业等同于一项任务,需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生在长期遵守这些要求的过程中,责任感也将得到提升。
(3)教师在作业中常常会设计一些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学生若要完成必须经过反复思考、多次验证,而在克服一个个难题中,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他们的意志将更加坚韧。
(4)作业本身具备挑战性,学生在顺利攻克它时,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若教师和家长能够适时地给予言语肯定以及物质奖励,学生的自信心将激增,对于成功的渴望也会更加强烈。
这些个性品质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们都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
(三)促进同伴互助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以此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在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共同思考、学会分享与交流、学会互帮互助,提升其沟通技巧、合作意识以及合作技能。譬如,针对“何为单价、数量和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者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某区域中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三者的定义以及关系。而在小组中,学生可以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作业,在频繁交流、互帮互助、探讨、质疑、总结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收获更多的益处。
(四)加强亲子互动
设计得当的作业可以充当家长与子女间关系的融合剂,引导和促进亲子间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作业可以为家长和学生创造共同的话题,弱化亲子间在学习方面的距离感,给予他们更多共同探讨、思想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品味收获的快乐,
在与学生进行作业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性格、品行,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教学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自己子女的成长状态,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完善措施,以确保子女的身心都能够获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