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与调控

二、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与调控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合作学习的开展以及开展的深度有着直接影响。若学生对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从内心深处认同,那么不需要教师的激励,他(她)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积极展现自我,乐意与他人分享学习经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价值,收获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借助合作可以完成很多个人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就好似一场团队比赛,每一位成员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若要成功,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转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小组合作中,有的成员数学基础较好,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学习难题,或者提出一些较新颖的解题思路,就可以对其他成员起到榜样作用,有效激发其他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应重视,并尽力挖掘。

(二)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不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组内任一成员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言行举止的反作用,彼此间的认知、心理状态等均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效用,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更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合作学习中得到成长。具体而言,学生的良好合作学习行为习惯呈现在以下方面,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1.善于倾听

(1)在他人发言时,保持安静,认真倾听,不随意插嘴。

(2)对于同伴的发言,能够用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对其回应。

(3)在倾听他人发言时,会做简单的笔记。

(4)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他人与自身见解的异同之处,并产生取长补短的意识。

2.勤于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位成员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所有人都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反驳,并提出个人的看法,才能集合整体的力量,又快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3.有艺术地“说”

(1)在小组合作中,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冲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有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可争抢、干扰他人,待前一个人说完,下一个人再接着说。

(2)在小组中,与他人观点相同并不可怕,因而当别人说出了与自己类似的说辞时,不需要沮丧、害怕,“我与他的观点相同”也是一种看法,此外,还可以对他人的说法进行深化。

(3)学会寻求更合适的方式来展现自我的看法,如借助“我觉得××的意见是对的,但我还有补充……”“你的意见是对的,我能够接受”“请问××同学”等语言模式。这样的语言模式,既表达了学习者对他人看法的理解和认同,也将他人与自己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使组内的关系更和谐、融洽。

4.乐于互助

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求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组员与组员之间应当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在小组合作中,不同成员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各自需要完成的小任务,但这些小任务是环环相扣的,只有所有任务都解决了,合作学习的总任务才能够达成。所以,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要主动援手,帮助其他成员一起攻克他们的任务。

5.善于赞美

赞美是对他人所作所为的一种积极肯定,它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能够使组内成员的关系趋向和谐、融洽,让小组合作的开展更为顺畅、高效。获取他人的赞美,几乎是所有人的渴望。特别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者,若在合作中能够获取其他成员的肯定,感受团队的温馨,那么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将更高,长此以往,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融洽。

(三)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合作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但教师对教学的适时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可知,教师对教学的调控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

1.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需求、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合理分组,并不断调整小组的结构。譬如,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均等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者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者在肯定中提升自信心;还可以依据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或认知偏差类型,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方式进行分组,其目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领域,教师对合作小组结构的调控更为方便、快捷,如有需要,教师可以随时调整学习任务,改变小组成员搭配。

在小组合作中,无论以何种方式分组,都需要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为完成小组合作任务贡献力量。而且小组分工不应是固定的,一段时间后应该轮换,使所有小组成员能够从不同角色任务的磨炼中获得全面成长。

2.恰当安排合作学习时间

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它的实施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时间不足,学生刚熟悉自己的角色,思路还未完全展开,探讨的知识点刚有些许头绪就被打断,势必会减少他们对合作学习的兴趣;而时间过长,有些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可能开小差,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这不仅会影响那些专心探讨的同学,也会干扰后续教学的开展。教师可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就告知学生将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讨论,以便于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他们带着个性化思考参与小组合作,并逐一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在分享、交流中,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同伴之间在想法上的差距或优越性,进而互相帮助、互相借鉴,最终达成共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产生交流的需要,提升交流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学习。合作学习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利用这一机会梳理、总结、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化。

3.精心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应当关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大多数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或适合分工完成的问题,可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具体而言,这种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空间、需要多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又或者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如进行“商不变的性质”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可以出示商相等的一组算式后提问:“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又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探究后才能回答,结论由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揭示。当学生厘清了变化的规律和不变的道理后,他们会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因为学生研究的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教师通常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典型的三角形(见图5-1)及一张表格(见表5-1),请学生通过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各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来完成表格填写,然后再根据每个三角形的角的情况来进行分类。

图5-1 三角形示例

表5-1 三角形分类表格

图5-1中,给出了7个不同的三角形,学生需要了解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对有可能是直角的角还需要用三角尺验证,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而此类题目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分类以及讨论每一类三角形的特征时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如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时,由于比较方法十分多样,因此也可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转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将分数转化成图形比大小、和固定值比大小、对角相乘比大小等多种方法,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而学生也掌握得更加轻松、自然。

4.适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监督者,而应充当参与者角色,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各小组相互交流,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合作技巧和能力,并注意观察合作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表现,一旦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现象及时引导、纠正,如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要“压一压”,削减他们锐气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盲从”的学生要“追一追”,鼓励他们学会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依赖”的学生要“赶一赶”,让他们跟上集体的思路,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对于“胆怯”的学生要“推一推”,及时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5.建立推动合作的评价导向

教学评价一般指向学生个体,而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评价应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小组评价关注的是活动过程中所有成员的参与度、每位成员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活动结果中所有成员的总成果,而非学生个体。教师在评价时应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成果转向合作成果,从而增加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愉,从而取得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应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应注重让学生关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获及产生的问题,更好地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和活动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和合作习惯,让其享受到合作竞争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