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的发展

(一)国外自主学习理念的发展

在西方,自主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已深刻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助产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应发挥诱导作用,启发学生自己逐步将知识“生出来”,而不是简单、直接的灌输。18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卢梭也是自主学习的忠实拥护者,他表明,“培养学生有乐于学习的兴趣,远比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重要”。在当代,美国心理学界中几位极有名望的专家对自主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为其构建了专门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相对成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具有三大典型特征,具体如下:

其一,强调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如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

其二,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反馈的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其三,强调自主学习者根据某种特定的情境运用某种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

(二)国内自主学习思想的发展

在国内,自主学习的思想出现也较早,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孟子在其著作《孟子·离娄下》第十四章中就提出自主学习的思想,他强调学习者应当以自己的方式从学习中获得提升。

对于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内很多优秀的教育家都曾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叶圣陶先生。他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即学生能够无师自通,而这一自通的过程较为复杂,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能力和辨析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较高的教的技术,只有首先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能力,在日后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它可能是一时兴起,也有可能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习惯。而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学生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应当有针对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借助丰富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提高自主学习的效能,促使他们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二,营造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以及适时的学习指导,对于表现优秀者可以给予奖励(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皆可),以鼓励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