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解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解析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一)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界定研究性学习

享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更新与优化,以全面培养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素质,促进他们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健康成长。但需要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相反,它作为后者的补充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丰富多彩,学习的结果也更为显著。

(二)从课程类型的角度界定研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具备一般课程的基本要素,但其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以及评价等均与一般课程大相径庭。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先后涌现出一些新的概念,如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学习等。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以上概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很多共性特点,它们均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重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但经过进一步对比后,也可发现其中的差异,如前面三种学习目标往往是固定的,学生带着相对清晰的目标,通过预设的情境来完成探究、创造,而后者虽有教师的参与,但更主张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的技能,并解决其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它的目标并不明确,给予了学习者更为宽泛的探索开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