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本主义教材观
2025年08月11日
三、非文本主义教材观
在“乐学教育”理念下,学生能够清楚地区别课程和教材,能够认识到课程不仅存在于文本之中,也存在于课程之外。事实上,课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具有多维性、混沌性和冲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和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中的语言和符号起到一种辅助和指导的作用。这表明,教材并不等同于课程,课程与语言存在密切的联系。
教材的编撰过程能够被视为一种历史,但它并非历史的反映和知识的映射。历史存在于语言之中,而非客观事物中。对于学校的课程文本来说,也是如此。用非文本主义理念去看待文本教材,无需结合历史背景下的部分理念,因为教材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富含丰富的和隐秘的知识内容,仅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是完全不够的,并不能真正揭示课程的意义,也不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并非机器,学生并非“知识产品”,教师并非“知识工厂”的管理员,学生的求知过程十分复杂、多变。课程具有私人性,不应被公共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