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研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学科中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它是顺应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需求的一种有力途径,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其研究的思路、方向与手段也存在差异。因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生会以不一样的形式呈现出不一样的想法或作品。对于学生的这种差异化表现,教师不能因主观上的偏好而厚此薄彼,随意评断,以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打击其学习积极性。相反,教师应当重视、尊重此种差异,认识到正是各种差异的存在,使得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获得多个维度的成长。教师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场域,使学生放松身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由地思考、操作、表达自我,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提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方面要注重问题本身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要注意它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能否让学生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如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探索能力得到加强、创造能力得到提升等。基于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领域为切入点,并确保它是切实可行的,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使学习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可喜的学习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可因过度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而忽视核心问题,以免使学生本末倒置,在某些不重要的因素上倾注过多时间,进而降低研究的成效。
(三)选择符合认知结构的研究内容
一般而言,处于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内容时应当充分考虑此类个体化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程度、探索能力的不同提供合理的学习指导。
其一,难度适中。研究问题应与学生课堂内外所接受的知识层面相关,并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符,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确保探究活动能够有序、正常地进行。
其二,注意集中问题。研究面太过宽泛时,学生难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在众多的选择中常常会迷失学习方向,进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四)引导蕴含数学思想的研究方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探寻这门学科的本质,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研究方案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将数学思想有机地融入其中。当前,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概括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关注他们的具体表现,并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纠正他们的探索方向,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注重提升他们处理新旧知识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促使他们学会从全面的视角去分析原因、发现问题,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五)重视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评价
学生经历研究性学习后,会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学生研究成果并不相同,它们所反映的是学生各自的研究思路、思考方式,因而对这一结果的交流与评价就显得极有必要。它有助于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融,让学生养成集他人之所长,补自己所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评价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是极为有益的。在分享、比较中,学生收获了更多的探索乐趣,其数学学习热情也将得到持续激发。只有在这样交互式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的思想方法得以传递,研究的过程也将演变为一种学习方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主动展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多样化的建议,并经过提问、探讨、分析、总结形成共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逐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辨别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