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证法

三、反证法

(一)对反证法的认识

反证法属于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当需要证明一个命题为真时,可以先假设该命题为假,最后得出矛盾的结论,说明假设错误,推断原命题为真,采取的原理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可能同假。

反证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二)反证法的应用

反证法属于演绎推理的一种,在数学领域和生活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思想多应用于抽屉原理问题中。比如,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证明甲是乙的爷爷。假设甲不是丙的爷爷,则说明乙不是甲的儿子,与前提条件“甲是乙的父亲”相矛盾,可证明“甲是乙的爷爷”。

(三)反证法的教学

1.掌握反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反证法是基于排中法进行的一个假言推理形式,证明步骤如下:假定需要证实的结果是伪,则反论题就是真;依据反论题,经过论证后与已知定理或事实矛盾;最后根据排中律,证实原来论断为真。

2.正确理解反证法中的一些概念和词语

在使用反证法时,我们要注意用矛盾的描述性词语。比如“是与不是”“大于与小于”等。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矛盾的种概念外延之和需要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果种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就为对立关系,比如“大于和小于”“正数和负数”。

3.了解初步的反证法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反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推理步骤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简单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反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