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3]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7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8]吴宗宪.非监禁刑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9]谢望原.刑罚价值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

[10]狄小华.罪犯心理矫正导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11]夏宗素.罪犯矫正与康复[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2]郭建安.加拿大矫正与有条件释放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3]王运生,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4]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5]何显兵.社区刑罚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16]张显.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7]贾洛川.中国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8]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19]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趋向[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20]高莹主.矫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1]刘强主.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2]刘炳汐.论我国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3]胡培军.社区矫正教育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4]王琪.社区矫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5]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6]司绍寒.社区矫正程序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27]吴宗宪.社区矫正导论[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8]连春亮.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

[29]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0]龙勃罗梭.犯罪人论[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1]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2]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33]D.斯坦利·艾兹恩,杜格·A.蒂默.犯罪学[M].谢正权,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34]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第10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5]克莱门斯·巴特勒斯.矫正导论[M].孙晓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36]大卫·E.杜菲.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M].吴宗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37]罗伯特·J.威克斯,H.H.A.库珀.各国矫正制度[M].郭建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

[38]王爱立,姜爱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释义[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

[39]张建明.社区矫正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40]马辉,张文彪.社区矫正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41]王平.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42]贾宇.社区矫正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3]胡虎林,吴强军,等.社区矫正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4]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5]张军,赵秉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46]张苏军,丁传庆,戴燕玲.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罚执行方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47]《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8]吴宗宪.社区矫正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二、论文类

[1]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4(4).

[2]冯卫国,储槐植.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3]王顺安.论社区矫正的利与弊[J].法学杂志,2005(4).

[4]王顺安.社区矫正的法律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5).

[5]张楚,王廷兴.从日本社区矫正制度探求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进程[J].法制与社会,2017,3.

[6]于嘉瑞.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9(12).

[7]张佳午.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之分析与反思[J].法制与经济,2019(12).

[8]刘大元,卢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与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5).

[9]吴斯斯.中外比较视阈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5).

[10]陈和华.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组织制度[J].法学论坛,2006(4).

[11]屈耀伦.关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J].法学,2006(10).

[12]王志亮,王俊莉.美国的社区矫正制度[J].法学,2004(11).

[13]孙平.社区矫正的法律人类学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6(1).

[14]孙辉.罪犯的监狱矫正与社区矫正模式比较——以上海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王宏玉.社区矫正模式的理念:矛盾冲突中的选择[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6]刘东根.公安机关与社区矫正——兼论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构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