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简介
《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这本书是由.文敏著创作的,《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共有102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导 论 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
2
导 论
由于现代性对道德生活的“祛魅”,剥去了伦理精神与道德体系肌肤上那道美丽的羞涩,将伦理道德从人的道德生命中剔除出去。伦理精神和道德体系宛如经过X射线的穿透,呈现出...
3
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
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儒家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孟子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其伦理思想的研究也日渐高涨。尤其是将孟子的伦理思想与经济学、人学、社会学...
5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内地学术界已开启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极对立的模式,从多个角度探讨孟子的伦理思想,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模式大致经历了从公式化、线条化到比较全面、...
6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7
(一)研究思路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孔孟之道成为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化的代名词。《孟子》一书同《论语》一样,家喻户晓,凡是粗通笔墨的人,多少都能随口吟诵出《孟...
8
(二)基本研究方法
任何研究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方法之于研究,正如黑格尔所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43]本研究旨在通过精读《孟子》文本、先秦典籍及相...
9
三、可能的创新及其难点
...
10
(一)可能的创新
1.本书选取德性论的视角,以情为切入点,以心为人文力,以心性结构的解析为基础,于人情互动中显现孟子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的德性思想体系。 2.本书以道德哲学的概...
11
(二)难 点
对于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的研究,需要知识覆盖面广,不仅需了解先秦儒、道、墨、法等诸家的知识,还需理解秦汉至明清时期孟学的发展以及相关思想家的知识,需花功夫对古典文本...
12
第一章 孟子德性思想的历史渊源
道德的源起是与文明的进程相统一的,任何思想观念的演变也都有其一脉相承的特性。“西周文化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从原始...
13
第一节 西周自觉的伦理道德观念
西周时期,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敲响了人类理性觉醒和情感升华的大门,自觉的伦理意识开始孕生。这一方面是由周以小邦取代大邦的实践而导致的对“...
14
一、“德”观念的产生
甲骨文中,德由两部分组成,即“彳”和“直”,其本义为“目视于途”“则路而行”,有“得正视乃从而行之”之意。金文中的德,从总体上看由三部分组成,即“行”“直”“心...
15
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观念
“孝”是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体现了人纯真质朴的道德情感和基于这种情感而产生的理性的道德自觉,是德性观念被贯彻到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西周则是“孝”观...
16
三、礼的形成
周人观念上的敬德主张,付诸社会实践的便是在制度上设制礼仪、订立规范。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几乎涵括了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来源于祭祀,从“示”和“豐”,表示感...
17
第二节 孔子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历史上周孔并称,但二人的贡献有所不同。如果说周公的主要贡献在于为道德设立礼乐制度,那么孔子的主要贡献则在于为道德寻找到了深层根据,创立了...
18
一、作为伦理实体的礼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礼,早在文字记载以前,礼仪就很发达,而且是传承文化的手段。”[14]周公开创的礼乐文化,更是把礼乐传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其主要内容涉及两个方...
19
二、作为道德规范的仁
仁是孔子德性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其道德学说的根本。仁学的创立,是伦理文化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作为一个概念,在孔子之前已多次出现,如《诗经·郑风·叔于...
20
三、“为仁由己”的德性修养
孔子确立了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但仁者的道德自我如何确立?即个体的德性修养如何养成?在孔子看来,这取决于个人自我的选择及其自身的努力,即“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21
第三节 孔孟之间儒家流派的德性理论[32]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内部发生了分化。孔门弟子在继承其师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在德性论问题上,他们不仅把孔子的德性理...
22
一、心性论的阐发
“心性”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店楚简儒家文献是孔孟之间儒者思想的重要反映,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性思想,这对我们认识孟子心性...
23
二、内省修心的德性修养
性来自天命,而又涵藏于心,心取而性出。那么如何使心一直涵持天命而不丧失,就成为孔孟时期的儒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他们继承了孔子向内探求的修养路径,在心性论的基础上,...
24
三、以德教民的德治思想
德治乃德性向治道的外化,而德治思想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思想形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加以继承和发展,汉代以后作为一种成熟的治国理论,与...
25
第四节 对其他学派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西周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的德性理论以及孔孟时期儒者的德性思想为孟子德性伦理思想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文化格局,同样对孟子...
26
一、对道家思想的借鉴
孟子曾经两次游学于稷下,他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得益于道家。不管是他的人性论、心性论,还是他的“诚”的思想、“浩然之气”之说,都明显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下...
27
二、对墨家思想的吸收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汉书·诸子略序》云:“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孟子更...
28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先后通过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一些诸侯大国,如秦、齐、楚等都雄心勃勃,想统一中国而“王天下”。适应这种形势,“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
29
第二章 孟子德性道德观的基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曾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不过,孟子被视为孔子的传人并获“亚圣”之殊荣,并不仅仅在于以上的师承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内在的缘由。...
30
第一节 天道:德性思想的形上依据
天是中国文化十分重要的概念,其意义是使天人关系被揭示出来,而不是作为客观对象被认识到。这是孟子和儒家天道观的特点所在。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他们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