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与仁、义、礼一样,智也是孟子伦理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德性。但把智作为一个重要的德性和道德概念并非始于孟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并且他把智与仁、勇并举,定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子思对此作了发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并将智、仁、勇统称为“天下之达德也”(中庸)。
《孟子》全书提及“知”与“智”共计146次,其中“知”114次,“智”32次,“知”与“智”相通可见两处,“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孟子·尽心上》)比起孔子《论语》中25次的“知”与“智”相通,可以看出,到了孟子,“知”与“智”有了明显的区分。《孟子》中,“知”的涵义,作为动词时,意为认识、认知,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作为名词时指知识、知道。但孟子的“知”更多地与“智”有关,尤为强调“知人”“知言”“知政”“知德”,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考查“知”。“智”在《孟子》书中涵义丰富,多指“聪明”“智慧”,《孟子·公孙丑上》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其义与《论语》中“知者知人”之意相通。孟子把“智”作为智德讨论的,主要在于《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离娄上》中有“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告子上》中有“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这里,“智”作为德性,乃“是非之心”,是孟子对孔子“知者不惑”的进一步发展。孟子的“知”与“智”其主要内涵除了认知、知道之外,更为侧重于某种道德智慧,亦即作为一种德性来考查。虽上承于孔子,但是对孔子智德的发展。而荀子的智德思想则是对孟子智德进行了吸收,“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在荀子之后,汉代董仲舒的五常之智、宋明理学的“德性之智”、张载的“德性所知”都是对孟子智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孟子把智作为与仁、义、礼同等重要的德性和道德概念加以提倡,从理论上是在突出其道德思想体系中的理智原则,从渊源上是继承孔子的思想。就具体内容看,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也。”所谓“是非之心”,指的是辨别是非的观念以及对是非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即善、正确、合理,表示肯定的价值判断;非为恶、谬误、悖理,表示否定的价值判断。是非之心也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智作为一种道德理性,主要体现为个体按照伦理普遍性的要求,选择行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智慧,其伦理本务是知行仁义,“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在孟子那里,智并不是个体单纯的认知能力,而更为强调的是其道德认知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德性意味。当不同的道德原则相互冲突、产生矛盾时,智者应该遵循根本者而舍弃非根本者。也就是“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孟子·尽心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引丰氏曰:“智不急于先务,虽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无益于天下之治矣。仁不急于亲贤,虽有仁民爱物之心,小人在位,无由下达,聪明日蔽于上,而恶政日加于下,此孟子所谓不知务也。”[41]因此,真正具有智德之人,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中能够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判断当下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这也体现了孟子的经权思想。对于智与仁的关系,孟子主张智仁统一。他引用子贡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那里,智与仁是塑造圣人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只有博学多识、目光远大的智者,才能认识“仁”对人生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行“仁”,达到圣人之境。
相对于孟子而言,荀子虽然主张“性本恶”,但他同时也认为,知性是人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关于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知与智关系的剖析之上,以“知有所合”释智。在荀子看来,智并不仅在于道德主体本身,人具有认识能力,但只有当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有所合”,方可称之为智。“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荀子·正名》)在仁与智的关系上,荀子秉承孟子的思路,认为仁智统一是圣王的法宝。《荀子·君道》指出:“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这就是说,对于圣主而言,仁与智不可分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既知且仁”才可为圣王。因而,先秦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实现理想人格,就必须从智者过渡到贤者,成为圣人,也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在这里,不仅实现了个体与天地的相交,也达到了仁与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