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智德及其特点

一、传统智德及其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中,智是最基本的德目一。《说文解字》言:“知,词也。从口,从矢。”词通辞,具有言辞之义,如《周礼·秋官·乡土》:“听其狱讼,察其词。”其中之“辞”即指言语、言辞。“矢”《说文》解释为:“弓弩矢也”,矢即箭,引申为发誓、陈述。如《诗经·卫风·考盘》曰:“永矢弗谖。”其中“矢”字即为发誓;而《诗经·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维以遂歌。”中的“矢”则意为陈述。从《说文解字》对“知”的解释来看,知字古义往往与语言陈述有关。在孔子之前,“知”多用以认识、知道、了解之义,考察《易经》《尚书》《诗经》中的“知”,常作知神、知命、知人、知政、知事之知,而无睿智、智慧之义。以上三书中,当用作睿智、智慧之义时,多用“哲”字,如《尚书·皋陶谟》云:“知人则哲。”然而,自《左传》开始,知与智通,以“知”代替“智”,并出现了知仁并举、知勇并举的现象,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成公十七年》:“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

《论语》中知字的用法与《左传》中的相同,但孔子之所谓智,多在“知人”“利仁”,以道德意义为主。孟子亦是如此。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所谓智,并不只是西方所谓知识。知识是人求知所得之一成果。而中国传统所谓智,则均不只指人求知之成果,而是指人之一种德性,一种能力。中国所谓智者,恒不是指一具有许多知识的人。而至少亦当是能临事辨别是非善恶的人,或是临事能加以观察,想方法应付的人,或是善于活用已成知识的人。”[39]可见,传统智德思想的特点在于,它把智看作是一种人事之智,主要是“以智辅仁”。这表明在中国,智的重点不在于强调其认知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自然方面的认知能力,而是具有更鲜明的德性意味。这一特点在孟子关于智德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可见,智德关键是对是否符合仁义的判断、选择和决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本位的文化,因此儒家的道德智慧不仅是一种认知的获得,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一种道德的、人生的大智慧。荀子曰:“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此处,“知之在人”是“私理”,“知有所合”是“公理”;私理为小故有“知”之名,“公理”为大故有“智”之名。荀子之后,汉代大儒董仲舒把亦把智作为五常之一,强调“必仁且智”“智仁双全”,显示了儒家对智德的关注。在张载的学说中,“德性之知”是大知,“见闻之知”是小知。他认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这明确强调了道德智慧即德性之知是高于见闻之知的人生大智慧,由此可体现出儒家对道德智慧的重视。

虽然墨家在伦理道德之诸多观点上与儒家相互对立,然而两家对智德的认识却相当一致:儒家贵智,墨家重智。《墨子》一书中,提到有关智的问题就有几十处,对智的含义、智的获得、智与义等德目的关系都有所涉及。什么是智?墨子曰:“智,明也。”认为只有当人的认识正确而详明,才可谓之智。这与佛教《大乘义章》:“观达名慧,慧能照嘱,故名慧眼”的说法多有吻合,皆指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能。对于智的来源,墨子说“知,材也”,把智看作人的器官的本性,认为它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基础。并进一步指出:“天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墨子·明鬼下》)在义与智的关系上,墨子提出“义自智出”的观点。《墨子·天志中》云:“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欲出,然则义之所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智者出。’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智者出也?曰:‘义者善政也。’何以知义之为善政?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为政乎愚且贱者,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因此虽然我们不能根据这段论述认为智比义高,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墨子的心目中智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

然而,传统的智德思想与西方的智慧观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智在各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西方哲学最初把理性作为人的一种规定性存在,是道德的基础。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出的西方四主德思想,都是以理性和智慧作为道德的基础。这种传统长期被西方社会所继承。在柏拉图看来,社会由三种阶层的人组成,僧侣、哲学家、国王,武士或军人,平民。这三类人由金、银、铜铁三种不同的材料做成,他们的心理精神元素分别是理性、意志、情欲,因此其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如果这三类人能各安其位,社会就会实现公正。显然,智慧在四主德中占统治地位,是首德。而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智虽是四德之一,但其地位是服从于仁、义、礼的。另外,西方的智慧观比较强调自然之智,而中国智德主要体现为一种社会生活的道德智慧,强调的是“明理”“知人”,所明之理是人伦之理。而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强调主客体分离,重视对自然的认识,因此其智的内容多指自然之智。因此,西方哲学中的智更多地趋向于追求智慧、认识真理,“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它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判断。虽然其在最终内容上与个体的利益、生活经验相关,但属性比孟子的“智”更加纯粹。如果说孟子的“智”是一种生活智慧的话[40],柏拉图的“智”就是一种哲学智慧,它们在各自的道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