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三、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本质是通过对道德主体性的弘扬,达到个体与人道、天道的融通合一。正如樊浩教授所说:“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天人合一’既是一个伦理的出发点,又是一种‘极高远’的境界,同时还是一种从‘天道’推出‘人道’,以‘天道’说‘人道’的伦理思维方式。”[24]

孔子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为实现天人合一而努力奋斗。因此他的生命历程也就是不断提高道德境界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就是孔子人生境界的不同体现。这里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立人道,而立人道的目的是为了体认天道,因而“五十而知天命”,人道与天道开始贯通。“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就是把天道作为人道德归宿和最后根据,通过下学而上达的过程,使人立于天地之间,达天齐天。“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服检点管束,而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人和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无可再进也。”[25]《中庸》亦通过“诚”把性、天联系起来,并将天人相通的人界定为达至“诚”之境界的圣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章》)

孟子在继承以上思想的基础上,把天人合一作为道德修养的精神追求。他认为“德性修养,在内是要向人性复归,在外是要知天知命,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26]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在这里,心、性、天贯通为一。孟子的“心”,与荀子“心知道”的认知心属于不同的范畴层次,虽具有知、情、意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用来表征人的全部主体能动性。心作为人的灵明直觉,是对德性的体认;性是人内在德性的本源,是心体认的对象;而性与天相通,是性之根源。朱熹对此解释为:“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者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27]由于心、性、天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因而只要“尽心”,便可“知性”“知天”。这样,人就通过涵养德性与天合一。由此可以看出,天是伦理道德的根源,人之所以有善性,能成就德性,就在于为天所赋予。把握了人道就懂得了天命与天道,天道就在人的生命本性的发挥之中,反之,言天道也是为了论证人道。所以,现世的生存与生活就是中国人的一切,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中国人爱好此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此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人的情感、欲望所带来的烦恼通过道德的疏导就可克服,因此,中国人不靠救世主,自信的人能自救。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实现现世人生;道家追求的神仙生活看似超世脱俗,实际上也无非是把现世人生理想化并无限延长而已;视人生为苦海,讲求超脱生死轮回的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也被人们视为保佑此生平安与幸福的宗教而加以信奉。

天人合一也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它体现人的最高境界,需通过“反身而诚”来完成。“反身而诚”即思诚,它是道德主体通过主观努力对诚的体认,是天道在人世间的显现,也就是所谓的人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作为“天之道”的“诚”是天地的根本特征,是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而作为“人之道”的“诚”主要是对天地之诚的尊敬和效法。“诚”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的本性,所以“诚”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也就是说,作为“天之道”的“诚”,它是超越于人性实存的终极存在,而作为“人之道”的“思诚”则是能通过尽心知性的实践过程,体认“天之道”的超越性。因而,在通过“诚”达到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时,就会进入“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圣人境界,这是一种实现了道德自由的境界。“实现了这种境界的君子,所到之处,无不起到感化作用;而其所‘存’之心,则神妙莫测,不可形容。”[28]即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时,也就实现了黑格尔所说的“道德规律”应成为“自然规律”的和谐状态。道德的发生和实现总离不开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影响,当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合目为一时,人就会进入完全自由的天人合一之境。正如蒙培元先生所说:“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寻找生命自由。因此,这不是小小的补益,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29]当孟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德性境界时,也就是把乐作为其最终的情感归宿。他的乐的体验是一步步由下向上不断提升、由内向外不断扩充的道德追求。它既是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其最初的发端是血缘亲情以及个体内在的向善之情,其最终目的是使道弘扬,达到“仁民爱物”的天人合一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乐的道德境界,“因之,‘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具有本体的意义,它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的‘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所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0]

总之,孟子的道德修养论,重视道德实践的真诚实意和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意志,强调的是理性的自觉以及自我反省。尽管他夸大了从心内求,而轻视感性外求,但他不反对环境对个体成德的作用。相反,他认为人之所以有德行、智慧,常是由于他处在灾难的环境之中,“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孟子·尽心上》)。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所以要成为能肩负大任的人,应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经受磨炼。显然,孟子肯定了个人所处的险恶环境和所经历的苦难对道德修养的作用。“但孟子又把逆境作为不可违的天命,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实际上是引导人们只追求独善其身的个体至善,而不是追求社会的合理与至善,他的‘兼善天下’,只是道德的化育,而不能真正改善天下,这又使得中国伦理精神中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相分离,伦理的弘扬与政治的完善相脱节。这是一种片面的人格主义精神,它对个人的圣化是有助的,对社会的公正民主是不利的,按此原理,在封建政治中修养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个体在日趋圣化的同时,也日趋被剥夺,社会也日趋专制,这是孟子伦理精神的悲剧。”[31]

【注释】

[1]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91年版,第184页。

[2]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3]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3页。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页。

[7]张立文:《中华伦理范畴与中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8]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8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2页。

[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页。

[10]本杰明·史华兹,程纲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11]程石泉:《中国哲学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页。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4页。

[13]《陆九渊集》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页。

[14]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15]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16]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页。

[17]杨国荣:《孟子评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8]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3页。

[19]梁涛:《“浩然之气”与“德气”——思孟一系之气论》,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20]邵汉明:《儒道人生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187页。

[21]陈生玺主编:《张居正讲<孟子>》(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2]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2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页。

[24]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25]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9页。

[26]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2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9页。

[28]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29]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3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3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