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二节 道德修养的方法

当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反复证明“社会上不同地位的人,是神用不同的金属造成”的时候,孟子则把“善”这一美德慷慨地赋予不同的阶层、不同职业的每一个人。他一再强调我与圣人同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人人都有天赋美德,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能,“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那么作为与圣人同类的“我”,如何才能成为圣人?也就是说,人怎样才能完善其德性,实现自己道德的价值?孔子提出“修己”的学说,把“修己”作为君子实现其理想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儒家学派道德修养思想的源头活水。但孔子的“修己”是详于“修身”而略于“修心”。而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在承继孔子的基础上,依靠道德自觉完善自我,强调“修心”对个体成就德性的作用,提出存心、养气、寡欲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谈“修心”问题,对孔子偏重“修身”的思想而言,固然起到了某种纠偏的作用,但却过于强调“心”和“修心”的问题。以致于后来的荀子起而纠孟子之偏,重新确立“修己”的重点在“修身”而不在“修心”,注重社会礼乐教化对自我的规范作用。其实无论将“修己”的重点放在“修身”抑或放在“修心”,都不免有失偏颇。后来的《大学》就兼顾了这两面,在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同时,指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表达了一种身心双修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