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赵歧、孙奭:《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版。

5.《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7.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8.《四书五经(上下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9.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

11.钱穆:《先秦诸子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

24.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二)》,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7年。

25.李明辉:《孟子重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26.李明辉:《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

27.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重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

28.林汉仕:《孟子探微》,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

29.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牟宗三:《圆善论》,学生书局1985年版。

31.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2.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杨国荣:《孟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7.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九年。

40.[美]江文思、安乐哲:《孟子心性之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1.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张奇伟:《亚圣精蕴》,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赵明义:《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刘鄂培:《孟子大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6.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48.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康有为,梁启超等著,董洪利,方麟选编:《孟子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51.李振纲:《孟子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智慧书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法]弗朗索瓦·于连著,宋刚译:《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陈大齐:《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比较研究》,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

54.何淑静:《孟荀道德实践理论之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

55.董群:《禅宗伦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美]倪德卫著,周炽成译:《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58.李冬君:《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唐文明:《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柴文华:《中国人伦学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3.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65.李景林:《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6.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67.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68.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9.欧阳祯人:《郭店儒简论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70.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1.陈根法:《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2.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先秦学术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张立文:《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4.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的儒家伦理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葛晨虹:《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同心出版社1998年版。

76.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7.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8.陈谷嘉:《儒家伦理哲学》,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9.荆三隆:《儒释思想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0.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德性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韩强:《儒家心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2.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3.李书有主编:《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4.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85.孙以楷、陆建华、刘慕方:《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6.郑万耕、周桂钿等:《传统与超越——中国哲学的现代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邹化政:《先秦儒家哲学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9.龚群:《道德哲学的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0.韦政通:《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转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3.[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4.[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5.[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6.[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97.[德]策勒尔著,翁绍军译:《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8.[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9.[日]沟口雄三,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0.[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李庆译:《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1.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2.樊浩:《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103.江畅:《西方德性思想史概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04.梁涛编:《出土文献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05.梁涛:《新四书与新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二、论文类

1.肖雁:《孟子德性论的思维理路与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管子学刊》2007年第1期。

2.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刘奉光:《孔孟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张奇伟:《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伦理哲学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张奇伟、高书文:《人皆可为尧舜——评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现实性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孔润年:《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孟子伦理学说新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7.田真:《论孟子的道德学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8.马永庆:《孟子的权变伦理思想评析》,《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9.吴洁生:《孟子伦理道德思想探要》,《探索》1997年第6期。

10.王文哲:《孟子伦理思想辨析》,《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11.张鹏伟、郭齐勇:《孟子性善论新探》,《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12.戴兆国:《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之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美]林同奇:《孟子之心与性:史华兹与牟宗三的虚拟对话》,《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14.贺璋瑢:《孟子与基督教人性论/道德论之比较》,《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5.高立梅:《孟子“仁义内在”说浅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6.王云萍:《儒家伦理与情感》,《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7.陈永革:《人心向善与人性本善——孟子心性论的伦理诠释》,《中国哲学》。

18.毕明良:《人与人的实现——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9.黄俊杰:《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文史哲》2006年第5期。

20.杨千朴:《〈四书〉伦理思想简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3期。

21.陈少明:《忍与不忍——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的一个诠释向度》,《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22.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1期。

23.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24.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5.邹顺康、张群颖:《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26.徐克谦:《孟子“义内”说发微》,《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

26.倪梁康:《“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27.李景林:《论“可欲之前善”》,《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

28.李景林:《“浩然之气”的创生性与先天性——从冯友兰先生〈孟子浩然之气章〉谈起》,《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29.樊浩:《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

30.樊浩:《人伦传统与伦理实体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1.樊浩:《修养传统与道德自我的建构》,《人文杂志》1996年第4期。

32.樊浩:《中国伦理的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3.樊浩:《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人文杂志》2004年第4期。

34.樊浩:《从本体伦理世界观到生态世界观——当代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

35.黄人杰:《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与五伦的道德观》,《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36.周兴茂:《孟子“五伦”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价值》,《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7.高云萍:《论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五常”的形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年第2期。

38.宋瑞芝、唐云波、黎海波:《上下协调良性互动——“五伦”及其现代意义述评》,《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9.许抗生:《〈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比较研究》,《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40.马育良:《孟子“四端”说与“情”》,《孔孟月刊》(台),2001年第39卷第10期。

41.朱辉宇、姜晶花:《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

42.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

43.刘聪:《郭店竹简与孟子天道观的转型》,《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4.张刚:《从宗法之礼到孝道之礼——孟子对传统礼文化的贡献》,《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45.沙莲香:《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46.邓球柏:《“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7.邓球柏:《“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8.杨泽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9.霍国栋:《孟子“义”德思想析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0.夏当英、陆建华:《孟子之礼学》,《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51.谢维俭:《仁、义的本义与演变》,《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52.胡启勇:《先秦儒家“智”德思想述略》,《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

53.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54.梁涛:《“浩然之气”与“德气”——思孟一系之气论》,《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55.冯兵:《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6.张炳尉:《论先秦儒家性命思想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7.崔海亮:《浅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8.李梅训:《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孔子研究》2008年第1期。

59.桑江:《先秦儒家“天论”的演进及意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0.王莹:《论周人“德”观念的繁复性》,《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3期。

61.王旭:《论孟、荀“礼”之差异及其与传统道德相异倾向的内在联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2.林启屏:《孟荀“心性论”与儒学意识》,《文史哲》2006年第5期。

63.詹世友:《先秦儒家道德教化的不同范型之分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

64.詹世友:《“义”“宜”相通相融的道德哲学阐释》,《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

65.陈海红、李长泰:《儒家人伦思想的建构与展开》,《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66.王杰:《超越神权政治——西周时期伦理政治的形成与确立》,《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

67.沈顺福:《义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8.田海平:《论柏拉图的美德伦理学》,《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69.萨·巴特尔:《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0.余世伟:《论“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71.王文东:《善的追寻:前先秦儒家礼论之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72.都兰军:《试析先秦儒家对礼的合法性基础的重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3.丁为祥:《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

74.李晓春:《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分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75.盖光:《孟荀的“性——情”结构论及艺术本体性》,《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

76.杨高男:《原始儒家伦理政治理论的基本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7.吴敬东:《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8.胡发贵:《论孟子伦理思想的务实精神》,《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4期。

79.王显峰、高剑平:《孟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80.张京华、高剑平:《从理想到现实——论孔孟荀韩“仁”“义”“礼”“法”思想之承接》,《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

81.任俊华:《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管窥》,《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82.肖群忠:《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83.陈真:《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思想述评》,《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84.何善蒙、樊宏法:《“情”:传统儒家道德哲学的现实基础》,《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85.施炎平:《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86.万俊人:《“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之间和之外》,《神州学人》1995年第12期。

87.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88.王兴国:《〈孟子·“知言养气”〉章义解——兼论孟子与告子不动心之道》,《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89.单纯:《论古代儒家辨析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

90.丁四新:《论〈墨子·墨语〉墨家后学之鬼神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91.刘梁剑:《人性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92.翟奎凤:《先秦人文神明观与宗教及人类共同伦理》,《社会科学战线史》2015年第8期。

93.陈继红:《从词源正义看儒家伦理形态论争——以德性、美德、德行三个概念为核心》,《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94.黄勇:《“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江海学刊》2020年第6期。

95.梁涛:《仁学的政治化与政治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哲学研究》2020年第8期。

96.李祥俊:《儒学“天”观念的含义演进与思想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2期。

97.丁四新:《三纲说的来源、形成与异化》,《衡水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98.贾新奇、孙俊妮:《恕与推:孔孟仁爱情感养成理论及其启示》,《道德与文明》2021年第4期。

99.刘笑敢:《“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文史哲》2021年第4期。

100.梁涛:《“天生人成”与政治形上学——荀子天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5期。

101.盖立涛:《礼的合理性的追问——墨家“新礼学”思想探赜》,《哲学分析》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