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家思想的批判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先后通过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一些诸侯大国,如秦、齐、楚等都雄心勃勃,想统一中国而“王天下”。适应这种形势,“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法家“以力争天下”,提倡“霸道”,将法治主张发展到极端。正如杨国荣先生所说:“法家主张耕战立国,并将刑法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这样,对外,战争便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主要形式;对内,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主要靠刑法来调节。”[50]

法家极其尊崇霸道,商鞅就屡称制霸之术,“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商君书·算地》)。“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商君书·错法》)他提倡耕战,用赏刑作为法治的重要手段,提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商君书·修权》),并且“赏厚而利,刑重而必”(《商君书·修权》),甚至制定了残酷的“连坐”之法。严刑峻法的实施无不是为了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这与孟子的主张是截然相反的。孔子曾提出为政的三个条件:“足食。足兵。民信之役。”(《论语·颜渊》)孟子则曰:“善战者服上刑,……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孔子提出了“仁者无敌”的主张,其理论核心是以仁政行王道,认为征战兼并为罪,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完全不同于法家以法治行霸道的理论。另一方面,商鞅从法家的立场出发,不仅把儒家的仁道原则作为破除的对象,称其为“六虱”,而且反对儒家以《诗》《书》《礼》《乐》进行德治教化。他说:“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是故兴国者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商君书·靳令》)韩非子对此作了总结,在《韩非子·五蠹》中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对此,孟子曾提出了较为理性的主张,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表达了相对健全的理论倾向。

从商鞅严刑重赏可以看出,他不主张性善。韩非子主张性恶,更是从人之“好利恶善”之情出发,提倡通过暴力原则实现其霸道的目的。“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圆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发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韩非子·显学》)孟子虽不可能知晓韩非子的主张,但他对法家的理论不可能没有了解,因而,他坚决反对法家为耕战、重刑罚的政策,提出“以德服人”的观点,倡导实施仁政的政治策略,“以力假人者仁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礼乐制度崩坏,百家异说蜂起,人们的行为没有统一的规范,社会秩序缺乏统一的价值。虽然“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51],但“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52]。面对社会无序,人性向恶,人欲横流之势,百家之说明显难以救时之弊。如何处理善与恶、利与义、忠与孝、臣与君等的冲突,重塑社会信仰、重构人们的价值心态,就成为孟子考虑的现实问题。因而,孟子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之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批判并吸收诸家学说,建立起自己博大精深的德性思想体系。《孟子》一书,即孟子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结晶。

【注释】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页。

[2]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版,第988页。

[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17页。

[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0页。

[5]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6]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7]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8]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03~304页。

[10]《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1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12]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451页。

[13]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14]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25页。

[15]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1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1页。

[17]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18]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19]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页。

[20]转引自游唤民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3页。

[2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5页。

[22]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23]黎靖德:《朱子语类》卷6,《四库全书》第700册,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24]樊浩:《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

[2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72页。

[2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27]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2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21页。

[29]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30]樊浩:《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94页。

[31]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2月15日1卷号。

[32]主要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学术资源。

[33]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34]陈光连:《知性与德性——荀子“知性”道德哲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4页。

[35]《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十三经注疏》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5页。

[36]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37]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页。

[38]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39]冯友兰:《新理学·性心》,《贞元六书》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孙以楷主编,孙以楷、陆建华、刘慕芳:《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41]孙以楷主编,孙以楷、陆建华、刘慕芳:《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4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4页。

[43]孙以楷主编,孙以楷、陆建华、刘慕芳:《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

[44]孙以楷主编,孙以楷、陆建华、刘慕芳:《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4页。

[45]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46]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47]丁为祥:《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第3页。

[48]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49]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50]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51]刘安:《淮南子·要略》,引自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

[52]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