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教民的德治思想

三、以德教民的德治思想

德治乃德性向治道的外化,而德治思想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思想形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加以继承和发展,汉代以后作为一种成熟的治国理论,与法治思想相并列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孔孟之间的儒者对德治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郭店楚简儒家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统治者修身与教化两个方面。

首先,君主要“正其身”“求之于己”。为君之人,先要正己,即《唐虞之道》所言:“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正己、求己是治道之根本。君主正己才能正世,有德才能行德治。“尊德义,明乎人伦,可以为君”,“为古率民向方者,惟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其载也无厚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尊德义》)。上述观点认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当政者必备的条件,要想民众归附,必须内求德性,行善以先民,敬慎以导民。而“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一语道明了德治思想经过孔子的继承和发挥,已将讲究礼乐纳入君德之中。另一方面,“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成之闻之》)。《五行》强调君主需具有仁、义、礼、智、圣的道德品质,《忠信之道》则对当政者提出忠信的道德要求。由此看来,统治者修身成德的首要之务在于“正其身”“求之于己”。统治者应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以此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君主正己,才能正世,君主有德,才能行德治。

其次,以德教民。以德教民是教民以治的内在要求,德治思想必须通过对民众的教化才能付诸实施,因而以德教民首先表现为对民的重视。郭店楚简《缁衣》篇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故心以体废,君以民亡。”将国君与臣民的关系看成心与体的关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制约,以此来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这大大超越了西周时以“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为主要内容的朴素的保民思想。而《尊德义》的:“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体现了德治思想发展到战国中后期,已经将体恤民众疾苦、珍惜民力作为君主实行德治的基本要求。它为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提出作了铺垫。

同时,孔孟之间的儒者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思想,以德为教化民众的核心。《性自命出》曰:“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郭店楚简《缁衣》指出:“长民者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劝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免心。”这要求统治者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要对民众以礼乐之教进行引导和教化。“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尊德义》)“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成之闻之》)同时道德教化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的过程,“君子之于教也,其导民也不浸,则其淳也弗深矣”(成之闻之)。对民众的教化,关键不在教,而在导、化。化不可一日而成、操之过急,只能对其慢慢地加以引导,使百姓走向善德,这样才能教之深。循其情而教是道德教化的原则。这一思想与传统儒学,特别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以礼节情”“以礼制情”,与宋代以后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有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