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导 论
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及其难点
(一)可能的创新
(二)难 点
第一章 孟子德性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西周自觉的伦理道德观念
一、“德”观念的产生
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观念
三、礼的形成
第二节 孔子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
一、作为伦理实体的礼
二、作为道德规范的仁
三、“为仁由己”的德性修养
第三节 孔孟之间儒家流派的德性理论
一、心性论的阐发
二、内省修心的德性修养
三、以德教民的德治思想
第四节 对其他学派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一、对道家思想的借鉴
二、对墨家思想的吸收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 孟子德性道德观的基础
第一节 天道:德性思想的形上依据
一、人道出于天道
二、“知性而知天”
三、性命合一
第二节 性善:德性思想的人性依据
一、人性规定
二、性善认同
三、孟荀人性论比较
第三节 五伦:德性思想的人伦依据
一、人伦概说
二、孟子之五伦说
三、五伦与三纲辨析
第三章 孟子道德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道德
一、西周时期的主要道德德目
二、春秋时期道德体系的雏形
三、战国时期道德规范的体系化
第二节 仁
一、传统仁德观念之演变
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三、亲亲、仁民、爱物
第三节 义
一、传统之义的观念演变
二、“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三、义的道德哲学特质
四、行权反经
第四节 礼
一、礼的含义及其嬗变
二、“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三、礼的道德哲学实质
第五节 智
一、传统智德及其特点
二、“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三、智的道德哲学内涵
第六节 合而言之道也
第四章 孟子德性思想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孟子德性论的情理精神
一、情 理
二、四德的情理精神
第二节 中西方四德之比较
一、西方四德
二、中西方四德之异同
第三节 情理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面 子
二、耻 感
三、乐观精神
第五章 孟子反躬内求的道德修养
第一节 万物皆备于我
第二节 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存 心
二、养 气
三、寡 欲
第二节 道德修养的目标
一、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二、亦乐亦忧的圣贤境界
三、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第六章 孟子德性思想的政治实践
第一节 伦理与政治的融合贯通
一、血缘伦理与家国一体结构的延伸
二、德主刑辅的治道之思
三、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第二节 仁政说的原理
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二、“君仁莫不仁,君正莫不正”
三、“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第三节 仁政说的运作
一、重民的政治政策
二、富民的经济政策
三、教民的文化政策
结语: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附录:德性伦理概述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