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
2025年09月15日
第二节 孔子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历史上周孔并称,但二人的贡献有所不同。如果说周公的主要贡献在于为道德设立礼乐制度,那么孔子的主要贡献则在于为道德寻找到了深层根据,创立了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基调,后来的“中国伦理精神就是在此基础上生长发育、逐步健全的”[11],而且导致了后来儒学的不同演化方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与“礼”两个不同的方面,正如蔡仁厚先生指出:“孟子敦《诗》《书》而言性善,是向深处悟,向高处提;荀子隆礼而杀《诗》《书》,则是向广处转,向外推。一在内圣,一在外王。”[12]
具体来说,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把潜在于西周社会隐而不彰的伦理精神挖掘出来,并达到理论的自觉,提出了中国伦理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范畴:仁与礼,培育了儒家伦理精神的母胎[13]。而“为仁由己”的德性修养论,则激发了个体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崇高人格和完美德性的君子,对中华民族道德心理的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