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孟子道德体系的建立

“伦理所要完成的任务是致力于建立某种人伦秩序,形成人伦原理,建构伦理实体;而道德所要解决的是个体如何认同,内化这种人伦秩序和人伦原理,形成个体德性,建立道德自我。”[1]“如果说人性是伦理精神、道德精神的潜在状态,德性便是其自在状态。人性认同是重要的,然而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在基础上培育德性。”[2]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共同构成了人性中的本然之善。这“四心”代表了人的四种道德能力,将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具备了这些德性,就实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价值。孟子的仁、义、礼、智代表了传统道德精神的“中国四德”。仁者,“人之安宅也”;义者,“人之正路也”;礼者,“节文斯二者也”;智者,“知其二者弗去是也”。“居仁由义”,“礼门义路”,“必仁且智”,形成孟子完整的德性体系,成为日后宋明理学的直接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