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仁莫不仁,君正莫不正”
既然政治是“不忍人之心”的推广,那么统治者自身的品德在政治生活中就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孔子的思想与上古传统式的思想完全一致的。《礼记·缁衣》记载孔子引《诗》《书》《易》论述君王的品德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意志、贞较、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已,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礼记·缁衣》)这里指出只要统治者品德优秀,堪为楷模,就足以教百姓从善。姜广辉先生指出:“政治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政治,孔子将社会进步的基础建立在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上,其目的是为了使社会上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仁爱之心。”[7]
孟子沿循这一思路,认为仁政之行于天下,系于君之一身,君主是实现仁政的关键环节。倘若君王能为百姓牟利,则会得到百姓推崇,反之则不得善终,也会失去天下。所以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历代圣王的王道理想,也彰显出了儒家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其实,在孟子之前,孔子就首先肯定了当政者之德性在政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而至于孟子,更是提出:“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益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的主张。在君主的带领下,“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而且百姓也能自愿追随君主的德性、德行,从而避免发生“遗其亲”“后其君”等不道德的现象。国君好仁义,则天下君子从之,天下君子从之,民众亦会从之;天子诸侯行德,天下归仁。倘若君主不仁,则必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娄上》)。这种推论逻辑,与《论语》、郭店简儒家文献是一致的。
君主修仁义之道而行仁政,就是要任用贤才,尊贤下士,以有德之贤者为师。“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招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亡;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孟子·公孙丑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至于君臣之间,其关系也是平等的,是道义上的结合。因而臣对君有批评谏诤之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这种观点,与《鲁穆公问子思》及郭店儒家类简其他篇中所讲的君臣关系是一脉相通的,也是当时士阶层以道抗势的独立性体现。
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举贤材”之主张,将尊贤尚能之对象更为具体化,提出:“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公孙丑下》)另一方面,孟子认为“国君进贤”可以“卑逾尊,疏逾亲”,主张在“国人皆曰贤”的基础上,“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这样,既可使贵族心悦诚服,又可获得真正的贤才。荀子同孟子一样,也主张尊贤。他说:“尊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荀子·君子》)“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荀子·君道》)应该做到“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能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荀子·君道》)。如果君主能如此,则一方面会招贤纳士、远离小人,“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同上)。并且,这些人的道德声望会给百姓带来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谦让忠信、遵守礼义,“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同上)。另一方面,使百姓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这样一来,就使民心仰慕,国家繁荣昌盛,从而称王于天下。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致力于自身内在道德的完善,以建立天下有道的秩序:“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荀子·儒效》)然而,仅靠君王自在之善还不能行仁政,还要推恩于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所谓推恩,就是把血缘亲情向外推广,在“老吾老”“幼吾幼”的同时,要“及人之老”“及人之幼”。通过这种推广,血缘亲情就升华为具有道德普遍性的恻隐之情,有了这种恻隐之情,当政者便会恩及百姓。孟子的推恩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推己及人”思想的发挥。通过血缘亲情唤起人们的“不忍人之心”,把“不忍人之心”扩展到政治领域,就是“行不忍人之政”。在位者只有将仁爱之德扩充到百姓身上,才能真正恩及四海,在全社会形成良善、淳朴的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