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第三
一
吾人对于国文之练习、考查,皆依据所授教材之性质,分别施行。故文字学以识文字,文法以明规律,札记以广学识,皆于国文一科,冀收培本之效。作文亦练习之一种,所以使之运用其“文字”“文法”“学识”。至于篇章、结构、体裁、格调,则使之模仿于范文。庶乎学非徒学云尔。虽中等学生,岂必望其深远,然各呈学力,或不至无货而贾耳。由是观之,作文者,将欲使国文之进步也,然国文进步之根本,不在作文,特国文进步而后,由所作之文,表襮之而已。乃世人往往重视作文,亦若国文之进步与否,胥作文是赖,而于文字、文法、学识诸方面,转不之顾。吾知其所作之文:必空泛而不切实;必徒具篇章间架,而无精义之发挥;必将胎袭近似之古文,以摇曳其声调;必将高谈道德经济,而忘其诬夸;必将抄撮古人之词藻,以自华饰;必将滥引习见之典实譬喻,以自矜搏雅……此非初学之士好为此无益之文也。不习文字,则无以遣词;不习文法,则无以造句;不积学识,则无以发挥。徒以所读之数首、数十首、数百首范文供其来源,而欲求文章之工,将何能哉!是犹习算者,加、减、乘、除其根本之法也,杂四则而错综之,千变万化从此出。今举一“四则杂题”以为模范,使学者例推之。即命以题,俾自作算,虽甚聪颖,亦将模糊而不得端绪。何以故?不于其根本决之也。世之教者,仅以范文课授,而使学者周周作之。何以异是?
世之教者,往往以讲解范文、批改作文即为满足。以为吾能使学生作文,能使学生勤作文,自以为求学生进步者,可谓至矣。其学生之进步,果属于每周作文之结果耶?抑由于日常看读,不知不觉而长进耶?——作文固可助国文之进步,然徒恃作文,其效必鲜。此吾人所敢断言也。世人试自反省,其作文之进步,其原因于课作者竟几分之几乎?不幸世之教者,竟视作文为有莫大之作用,则误矣——苟学生能于根本之三部:“文字”“文法”“学识”,加以工夫,则蓄于内者,既已充实,其发于外者,自能光辉。即令不发表诸外,而蕴于中者自在也。否则不致足于内,而求足于外,其不陷于浮文诞词者,未之有也。虽然,读者勿疑吾人反对作文,遂谓其欲废弃之也。盖作文固有一部分之效用,其能每周作文,固自愈于不作文耳。其所以反对作文也,必于根本之三部——文字、文法、学识——有充分之教授而后可。倘于三者尚未及充分预备而贸然又不作文,则其弊有更甚者。徒以世人过于迷信作文,而昧于根本之办法,是以不惜发其覆而论之焉。
虽然,古人不尝谓:求文之进,在多读、多看、多作耶!今谓作文之效用不大,何也?不知古人所谓多作者绝非与今时学校作文同物也。今时作文,题有限制,时有一定,齐数十人而画一之。彼既无所感于中,徒迫之于外,其无病而呻,言之无物,无怪也。此其弊,盖不自今日始矣。自科举以来,皆于风檐寸晷之下,出题于经传浩瀚之中,其事至难,不得不于窗塾练成此种技能,以为攫取功名之用。其实于学问无与也,于国文无与也。今之时势,既已殊异,而犹欲于此中讨生活,何其泥于习惯而不达哉!古之所谓多作者,必也对于一种事理、一种情感,讨论蕴畜既久,然后发之于文。故作之愈多,其学愈进。否则徒缴绕于文字,犹用空瓶酌酒,安能求客之醉乎?故欲求学生练习文字,莫善于“札记”。札记者,学生随时读书有所记录——办法另详——倘能行之得法,固无待乎作文矣。惟吾人不欲完全废弃作文,故仍斟酌行之。依学生程度之高下为准,低者勤作,高者则疏。盖缘低者之为札记也难,收效少,则使作浅近之文,以练习其造句。高者则知所以为札记矣,而犹命以浅题耶?将索然而寡味。命以深题耶?又非多读书,明道理,不能下笔。故易之以札记也。由是可知,作文之效,仅在练习句读。至于反复纵横,发摅伟论,非勤作所能致,其根本别有在也。
二
以上明作文之用意,以下明其办法。
中学作文之次数,宜以年级异其多寡。一二年级(此指旧制,下同)每四周作文三次,缴札记一次;三四年级,则作文与缴札记,间周行之——此依旧制四年约分之,新制者依此可推——札记既为平日所录(办法别详),固不必在指定之周次,乃事阅读;则各生仍可于其时作文,与札记无碍。特教者批阅各生札记,其劳不下于改文,或犹过之——此非推测之词,乃经验所得如此——两者实难兼顾。故指定周次,以相间迭,藉节教者之劳。惟作文时间遂掷诸虚牝[1]耶?同人自惟,殊深歉然。因思语言文章,异物同功,爰于其时作语言之练习——如演说、讨论、辩难等——所以救济之也。其办法别详他节。
形式方面。关于作文形式之事,约分数点:
(一)各备作文簿二本。
(二)每篇注名周次。
(三)字体全用真书。
(四)句读用部颁新式标点符号。
使各生备作文簿二本者,便于彼此轮用。盖一本则各自寻览之时较促,而批改是正之处,无暇比勘而识其故。使备二本,冀免此弊。作文既分在二本,先后或难检寻,故注明周次,以识其进退何似。字体不必全用真书,庶省目力,惟此自在应用文字时为尔。学生平时之练习,奚必较此区区,或致酿其苟简。故仍使正书,养成端凝之习;与其潦草难辨,孰若真而无讹。然所求亦止清正而已,非必工美也。初学为文,每每词不达意,章段不清,此缘不谙练于文法。今使自明句读,且用新式标点符号者,以其复杂而较完密。荀其文祛疵谬,则句读难离,较之纯用点分句者,收效自异。各生在小学时,或已娴习,或否,然用之既久,勤者自绰然矣。(学生初次用标点符号,每觉不便,且讹误甚多。然不必因此怀疑。始觉不便者,久之自便矣。始多讹者,久之不但不讹,且皆当矣。盖此事本非甚难,如冒号、惊叹号、疑问号等,固已极易,其余不过句点分三种,较之简式,仅多一分号而已。在稍用心者何难之有。至于固执守旧,或怠惰不用功之人,其终不能者,余尚何言。)
内容方面。关于所作文字内容方面,亦尝规定数事:
(一)文言白话,各从其便;但因题目之性质,得加限制。
(二)篇幅长短,依乎自然。
(三)写实事,说实话。
(四)思想无间新旧,适合现势之所宜。
文语之争,于今为烈,中等学生,不宜有偏。禀性质直,艰于摹古,与其强作文言,而含意不申,孰若俗言自口,圆转晓然?此宜于白话者也。倘造诣既深,措词娴练,雅言达意,亦能自如,又何必故托时髦,藉词新说?此宜于文言者也。故按其性之所近,各从其便,所以培其个性,不敢限于一尊。惟补偏救弊,则时有劝言,虽非所喜,练习不免焉。亦或所命之题,不能两作者,则随时加以限制。如:
拟双十节演说词
译程敏政《夜渡两关记》为白话
则不能作文言者也。又如:
拟左仲甫答张皋文书
译《桃花山》为文言(见《老残游记》)
则不能为白话者也。偶遇此类,则不得不加以限制。初学作文,每苦艰窘,昔人知其然,常使人多作长文。然此指应长而不能长者言之,非谓篇幅尽宜长也。至于故矜简练者,病亦如之。是以或长或短,不加劝阻。一旦违乎自然,则为剔除其弊。苟其文之长短,有心为之,则腐词烂调,随手填充,过为新奇,不顾情实。文字本属心声,至此乃不能以诚相示,此惟炫誉于流俗,求售于功名者,或然也。初学为文,岂可惯成恶习?立意虽有浅深,遣词亦分巧拙,评骘之先,以一实字为衡。其果实事实话,出自衷诚,虽浅能进于深,虽拙能进于巧,必为导引之。倘夸诬虚伪,言美不根,虽非恶卷,难希孟晋[2],所酌惩也。思想新旧,与时代谢,陈言虽美,或窒而难通,新说虽奇,或高而无当,其有保存国粹,挽旧说之将坠,或灌输绝学,导群伦以先路,此乃通人硕学,持世有心,非初学能跻也。初学之识力未定,歧路彷徨,始则盲从,终乃成性,此之为害,拘墟不通。凡此诸端,即于其所发表之文字,察其所畸,而为之相。庶归于正云尔。故文语之体以“便”为衡,长短之异以“用”为准,美恶之辨以“诚”为臬,新旧之见以“适”为标。同人谫陋,尝读今世诸大家之说,参汇而实施之,知不免于差忒也。
命题。每次数题,任人选择,俾各生不致为独题所窘。或疑既有选择,群将趋易,难求进步。同人以为一班之人数既众,程度不齐,限而一之,沮其兴趣,勉使为之,难得佳作。故命数题,则各以能力所及而下笔。作文所以为己,非不得已,何至偷安。且矜难好胜,人情所同,故每次所命诸题皆有人作,无间难易,此正各呈其材性之证也。然题数虽多,略判难易,而体裁性质,大致相同,即有选择之余地,而各体之练习,仍不至于偏枯。如:
如一之例,文体不同,而事实相近;如二、三之例,事实相异,而文体则同。各生之取舍,虽属自由,而每次练习之目的,亦不因之而径庭。或疑在校能有多题选择,酿成习惯,倘或仅有一题,必至艰涩曳白。然此在昔日科举,争一日短长,或有此患。今世学校,在养成各生文字之学力,平素练习何必以此种拘牵之办法窘之哉?有时次等各生,对于诸题,咸乏意绪,则更酌授条理,诱其籀思焉。
题目之种类,约分如下:
(一)与范文有关者。视范文中,能有讨论引申之价值,即以之命题,使各生愈益了解范文之意义,而增其讽诵之兴趣。甫当讲解之余,思理尚悬脑际,奋笔逞臆,不致羌无着落。此类诸题如“读某篇”“书某篇后”“对于某文之感言”“对于某文约缩或敷畅者”,固属常格,兹不录。余如:
理想之中华民国——则与读《天演论》“乌托邦”有关者也。
礼仪繁简各有利弊,试申论之——读章太炎文,曾论及此。
君子不欲自恕而苛责他人以非其道说——侯朝宗与阮光禄书中语。
爰旌目赞——则与汪中《狐父之盗颂》有关。
春游遇异记——则以曾读《桃花源记》故也。
(二)就课内课外所读诸书命题者。同人尝使学生于课内课外,诵读书籍,增学识,既有札记以表成绩,办法别见。同人以为此实各生发表其所得之渊源,故亦尝于此项书内命题。如:
述札记之利益
说札记之要旨
原战(读《战争与进化》)
联省制度私议(取材日报及杂志)
梁启超述颜元之意曰:学问不当在书本上或讲堂上求之,宜于日常行
(三)以时事命题者。时事发生,系耳目所及,知之较详,以之讨论,其是非利害自易切实而有发挥。更借此可以明了于国内外之情形,不致徒读死书,昧于世势。同人曾疑时论或邻空泛,止作慷慨夸诬之词,无益于实际,故力求其重要而切实者以命题。如:
记江北水灾
五九记事
叶立民尸谏论
论我国之自治运动
某国欲以我国吉林供日人殖民,诸君作何感想
开坝与保坝
致太平洋会议中国代表书
移筵资赈灾启
(四)以学校发生事项命题者。校中所发生之事项,或各生个人之行动,自较时事尤为亲切,以之命题,更易着笔。如:
九乙图书室成立记
记观影戏
参观陆军野战记
述孔子诞日讲经大意
记剧中情节(云南起义纪念日校中演剧筹赈)
演说要素(时将开演说竞进会)
(五)使之写实者。或以言,或以物,或以事,使之记述而描写之,以养成记述写实之能力。如:
记黄任之先生演讲
入校后见闻数则
笔述南洋群岛华人之历史
述汪、马二秀才遇害事(以上二题皆教者口述,各生记之)
网球记
记军棋之戏
金陵游记
岁暮归途记
说车
画记(示以画片若干页,任择其一记之)
(六)通论之题。藉养思辨之能力。如:
论语言与社交之关系
劳工神圣论
俭与廉有无关系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说
戒骄惰
古今书籍所载社会习惯所尚,吾得而是非之否
(七)自由发表思想之题。就一己见到之处发表之,以观其文之工拙。至思想之高下,自不能以哲学家言为衡矣。如:
我之交友观
我之人生观
我之目的
述人生乐事
最苦与最乐
我之理想国
我之学校观
意园记
(八)自由叙述见闻或往迹者。如:
我之小史
自述学文之心得
母校师友记
乡土耆旧传略
乡土名迹志略
(九)应用文诸题。如:
甲、乙、丙同学毕业后,乙、丙留学于美,甲因贫独未升学。旋接乙函,言丙游荡废学,转成仇雠,乞甲先函劝丙,并愿代甲筹备学费以谋共学。试代甲覆乙书。
友人函询校友会情形,试拟书覆之。
吊蔡松坡
拟自治会简章
上列命题各种,仅取同人实施者分类叙述,非谓命题一道,只应如此也。且深审所命诸题,实多未能恰当,惟不敢以虚拟之题以罔读者,疵颣之虑,企盼责言。
时间。作文时间之久暂本未规定,速者或仅一时即能完卷,迟者有延至三四时以上。文之工拙本不以久暂为衡,其限之于一定时间内者,冀收整齐划一之致,而免延宕作伪之病,非谓练习之目的必应尔也。同人等因取开放办法,时间不限,速者任其速,不抑之久坐,迟者任其迟,不窘以定限。或疑放任,将滋流弊。惟同人不敢以小人度人。且能用本书所言之法教授者,则计算成绩办法,颇形繁赜,非仅作伪于此,即可名列前茅,他项不能相称,作伪因以豁露。且倩代者色泽不同,时优时劣,亦不难辨也。苟非暴弃之尤,必不出此。同人思及此,因释其虑。亦有不倩人而抄袭者,苟非全袭陈文,而能参伍采集,错综成文,练习之效既收,更何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