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材的选择

三、文言文教材的选择

文言文的教材大概选取古代以至现今各名家的文章,内容不外艺术文、学术文。对于此部,我主张教材依时代而逆溯,想编一部完全的文学史式的教本。固然年代较近的文章未必浅,较远的文章未必深,但是先从生存人的文言文入手去教,可使学生由作者文章引起人格上的信仰,且与语体文时间上的隔膜较浅,容易使学生领略衔接,不发生另一路途上的障碍和恐惧,这是我敢自信的。我的选法是经史子集的文章一例采取的。古代的总集或选本,著名而普通的,如萧统的《文选》,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多不主张列入经史学。但是中学教本内性质和他们不同,如《诗经》的《国风》是很好的艺术文,诸子的论著是很著名的学术文,若不列经学,周秦时代的文学便无可选采!况说史传等书可以作学生学习记事文的模范,更不能不入选。骈俪体的文章,有人非常排斥,但我主张文言文教材中亦得选入几篇。实际上立论,我也极端反对骈俪体,但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不能不容许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个地位。文言教材,我主张以教本而兼文学史的性质,若选采六朝文章,弃骈取散,似乎不能表示当代文字的趋势。况说骈散分途,始于李唐以后,古代实在没有这样严密的区别。所以从前通人编辑总集,大抵主张不分,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也夹入骈体,李兆洛的《骈体文钞》也厕有散文,这是明证。我所选骈文是选六朝时有思想、有价值的作品,决不是当世所笑为俳优的四六体或堆砌典故的词头。用意在使学生明了古代的文格,不是使他模仿。不选词曲因为有格调声律的限制,不易领悟,在教文艺文时,稍指门径罢了。古文中凡意义肤浅而措词怪僻用以欺世骇俗,如扬雄《法言》《太玄》等不选;凡故意违逆当时文笔的趋势,而竭力模仿古人,如韩愈《平淮西碑》等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