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序

梁序

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此其原因:第一因各项科目,皆有显著的标准,而国文则惟有象征的含义,例如数学一项,自加、减、乘、除,以至于分数、级数、比例、开方,更高而上之为代数、几何、三角、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深浅是非,皆有一定标准。如有人云开方较三角为深,微分较代数为浅,两直角之和等于一锐角,则无论何人,皆知其荒谬绝伦。他如史、地、化、理、生物,各科皆然。惟国文一道不然。既无一定的标准,可以与一己之好恶情感,定古文之是非深浅。例如:性不喜佛者,则以昌黎《原道》为圣经;性喜高玄者,则以史迁《伯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等迷离恍惚之文字为神龙变幻,其味无穷。如此类者,皆堪发噱,而皆各持一说,言之有故,持之成理,究竟以何为是非深浅之标准?第二则各项科学,有进步退步之别,而无新的旧的之分,盖物质科学,类是后来居上,此在原理上固定如此。只有爱因斯坦对于牛顿更进一解,断不至有欧几里得之徒,坚守门户之习,以抗十八世纪以下之新数学者。其他各科亦然,惟国文一道不然。近世文学究竟是否优于近古文学?近古是否优于中古?中古是否优于上古?皆难质言。而今日又有新旧语文之争,用语体者诋文言为死文学,用文言者诋语体为野狐禅,究是两造孰是?皆易令人堕入五里雾中。第三则各种学科,无党派之分别,而文学则党派分别最杂。各种学科,虽亦有异同之争,然乃是考核未定的讨论,非争门户意气者可比,例如:中华人种,或主西来,或主南来,或主东北来,三说皆可互相观摩攻错,至于国文则大不然矣。例如:李颙[1]主张文以载道,乃谓一部《文选》竟无一字可观(见《二曲集答友人请评文选书》)。江藩[2]主张重振骈俪,乃谓生平差堪语人者,惟不读唐宋八家文耳(见《江藩传》)。此等偏狭见解,至今未尽。其他分门别户,混乱互战,宛如今日中国。第四则范围太隘,而分类太广。今试取一任何学校课程表而观之,则见所谓算学、代数、三角、几何、平面三角、立体几何等占七八科目,而其实皆在算学范围以内也。独惟国文,则仅列一目,孤孑不堪。不知中国文学,包围之广,恐十余科目,尚不能尽。例如:大别之则有文、有诗、有词、有曲;文之中,又有赋、有辞;辞之中,又有骈、有散;散之中,又有桐城、有阳湖;诗之中,有古、有近、有唐、有宋;唐之中,有李、有杜、有温韩;宋之中,有西昆、有江西、有四灵;词之中,有五代、有南北宋;曲之中,有北、有南。再推广而言之,则孔子之《文言》,许叔重[3]之《说文部首》,郑康成[4]之《三礼目录》,陆德明之《经典释文序录》,玄奘所译之《波罗蜜经》,朱子之《大学章句》;下至于晋女子之《子夜歌》,董解元之《会真记》,汤显祖之《牡丹亭》,曹雪芹之《红楼梦》,使置其他之点,一概不论,而单以文学言之,则一而已。以十余科目所不能尽之材料,而并入一单独科目之中,则其困苦可知。第五则因界说之不明。各项学科,愈进步,则其分析愈小;分析愈小,则其界说愈明;界说愈明,则亦愈进步。故于生物之中,又分植物焉、动物焉等等,物理之中,又分光学焉、力学焉、热学焉、重学焉、电学焉等等。惟国学与国文,则今人恒纠纷而不清,夫以国学言之,则国文者,乃其千百分之一体,其小乃无比;以国文言之,则又为骈散诗词一切之总汇,其大乃无伦。然而往往因联想作用,界限不清,以致一闻国学,即联想以谓等于国文;甚至一闻国文,即联想以谓等于八股。此为其受社会所鄙视,而不能发达之惟一原因。第六因材料之太富。自上古至中古,其文学之产生率,远不如中古以下,最低限度,亦当为十与四五之比。然单以上古至中古文章一项而论,诗歌乐府等,一概除外,《楚辞》等专著,亦一概除外,严可均辑《全上古秦汉三国魏晋六朝文》以及乾隆时纂《全唐文》,及陆心源等《全唐文补遗》等,合计已近二千卷矣(《全上古至六朝文》七百六十余卷,《全唐文》一千卷,《全唐文补遗》数十卷,然此数书脱漏尚多);全唐一代之诗,亦已九百卷;全宋一代之词,合《汲古阁四印斋疆邨》等所刊,亦不下三四百卷。以此例之,综合中国文学之书,自上古至于今日,当不下三四万卷。欲于此三四万卷书中,选其最适当者,试问今日何人,能具此伟大学力?即有此学力,试问非合公众之力,是否可能?故一翻今日之教科读本,率皆辗转抄袭,陈腐烂套,与当时坊选制艺,异点何在?则如何能令学子感生兴趣?凡此六难,于中等教育为尤甚,欲减轻此六种困难与弊端,其法固非止一项,然最大之点,当为经验,有经验,则可随时处变,加以调剂,其补裨殊非浅鲜。王君森然任中学国文教员,至六七年之久,其所积之经验与心得,皆甚富。今年春,出其积年所编之《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六厚册示余,余嘉其用意之善,用力之劬也,故亦略出鄙见,与王君一商榷之。且望王君之能于经验之外,于鄙说更留意焉,则其所造,殊非余之所敢料也。丁卯正月,新会梁启超序。

[1]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厔(今周至)人。清代学者、教育家,著有《四书反身录》7卷,《二曲集》22卷。(编者注)

[2]江藩(1761—1830),字子屏,号郑堂,又号节甫,甘泉(今江苏扬州)人。清代学者、教育家、文字学家,著有《周易述补》《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尔雅小笺》等。(编者注)

[3]许叔重:即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汉代著名学者,所著《说文解字》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结构及考究字源的专著,也是我国字典部首之首创者。(编者注)

[4]郑康成:即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有名的经学家、教育家,提出“博稽”“粗览”“时睹”的学习方法,著有《毛诗笺》《三礼注》,另有《周易》《论语》《尚书》等注。(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