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中第二学年
1.教师的责任——能使学生明了论证之方术,渐渐增加其论辩的能力。诱导学生对现实的人生、现实的世界有深厚的同情与责任心,能自己渐次建立完美确定的人生观,鼓励着创造自己,以完成社会。
2.学生的成效——短时间内之演说能特别晓畅。能作五百字以上思想丰富、文词畅达之白话文。能分析了解内容繁复、说理深厚之作品。
3.教学的方法——利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研究,以整理学者的思想,及熟练施用“论辩文、诱导文”的技能;利用文章或文艺的思想以陶铸其人格。
4.教学的课程等,已于前篇略述梗概,不再另赘。
5.精读的程序——
今举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师穆济波先生教授胡适的《不朽论》、陈独秀的《自杀论》作例如下:
(一)体裁——论辩文。
(二)主旨——我现在这个“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要须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贻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三)概要——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种种从前的因,种种现在无数“小我”和无数他种势力所造成的因,都成了我这个“小我”的一部分。我这个“小我”加上了种种从前的因,又加上了种种现在的因;传递下去,又要造成无数将来的“小我”。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和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代传下去,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死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永远不朽的。“小我”虽然会死,但每一个“大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一一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纪功碑、彰善祠。这个“大我”永远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业、人格、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个念头、一场功劳、一桩罪过,也都永远不朽。这便是“社会不朽”,“大我”的不朽。
(四)分段——
(1)解释神不灭论——神灵即是形体的作用,形体便是神灵的形质。人有形体,方才有作用。这个作用,我们叫作“灵魂”。但有许多的人,总舍不得把“灵魂”打消了,所以我咬住说:“灵魂”是一种“神秘玄妙”的物事,并不是神灵作用。但是“神秘玄妙”究竟是什么,我们只可用实验的方法,看这种学说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为评判的标准。依此标准看来,信神不灭论的、神灭论的,都有好人、坏人。迷信天堂地狱而修德行善的,是自私自利的。总而言之:“灵魂”灭不灭的问题,于人生行为上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影响。既没有实际的影响,简直可说是不成问题。
(2)解释三不朽说——这种不朽说,不问人死后“灵魂”能不能存在,只问他的人格、事业、著作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不朽,比那个人的小小灵魂的存在,可不是更可宝贵,更可羡慕吗?况且即“灵魂”的有无,还在不可知之中,这三种不朽——德、功、言——可是实在的。这三种不朽,可不是比那灵魂的不灭更靠得住吗?
(3)批评上列二种不朽说——虽然三不朽说,是比那神不灭论好得多;但是也有三层缺点:①只限于极少数的;②没有消极的裁制;③所说德、功、言的范围太含糊。
(4)社会的不朽论——我这个“小我”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全体和世界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我这个“大我”是无数现在的“小我”、过去的“小我”和未来的“小我”代代传下来的。“小我”是会死的,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死的,永远不朽的。
关于提述全篇概要,上例系略述大意,如能归纳,列为表解,比解更为清晰。如:
此虽简括已甚,然于本篇大意无差,比较读千言长文,也能先得一概括观念。但亦可将全篇重要意思作详表分析之:
此文全篇五千余字,教授时,除有提示外,关于形式与意义研究之练习工作,教师只居于辅导地位。有质询时略加以解释,学者自能有努力之工作。盖非使学者练习,不生困难,即不感兴味,记忆与感受亦不必深刻,故在讲堂中不妨使人人在草本上试行提述纲要或分段,教师更择一二人在讲堂板上标列。讨论时则另由教师就本篇内容或形式上指定题目,抽其个别答复。
论说文中长篇不下七八千字,若不使读者留意其全篇纲要,寻求其旨趣所在,借此得以深加研究,则或因文章篇幅太长,不耐久阅;或因随手放过,无心再加探讨,必由教师先将全篇大意诠释,则学者人人均有可能整理之冲动,加以鼓舞,寻求自易;况于排列之中,不少斟酌,因困难而考究,因考究而得解答,兴趣从此发生,教师虽不欲其整理,而学者亦能整理,亦愿整理。有此整理工夫,以后或将全文用语句演述,借以练习发音及语态之正确与演说之方法;或根据纲要而讨论其立意与作法之圆满与否;第三步研究始无障碍与困难之发生。
论辩文中有条理清澈、容易寻求其纲领者,如陈独秀之《自杀论》、胡适之《新思潮的意义》是;有不易寻求其纲领者,如胡汉民之《惯习之打破》与朱执信之《人类的将来》是。学者只需加以亲切的探讨,对于二者之作法,便可分别其优劣所在,以后作文,彼必能运用而暗合规律,且以极不容易整理之文,亦能加以整理,则个人抒意陈词,必能自立间架,作文、演说均获其利,故论辩、诱导之文章教学,使学者留意全文纲领旨趣,实为第一要件,兹举《自杀论》的纲要及其批评如下:
《自杀论》的概要
《自杀论》的批评(节录东南大学附中学生马培义笔记一段)
他说:“自杀根据于人生的怀疑,诚然不错;但他说人生疑问起于苟且心(空观)及偏见(恶性),又说要解除了苟且心(人生是‘有’不是‘空’)与偏见(人性不纯是恶)就可救济了自杀,我实不敢相信。
“假使有一个人,他对于人生怀疑,他要问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问题只要占据了他内心的深处,他不得完满的解答,任凭谁说人生是‘有’不是‘空’,人性的恶有救济、无救济,在他都不是根本问题,你还是救不了他的自杀。因为你还不曾解去了他深心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岂能因人生是‘有’我们就生活呢?人生既找不出意义,随他是转变不断的大流也罢,幻象也罢,有也罢,空也罢,反正都是无意思。幻象的空的人生,固然是无意思;难道无意思的人生成了‘转变不断的大流’,成了‘有’就能变为有意思吗?固然观于哲学思想的自杀,也不无与‘空观’‘社会黑暗’有很多的影响,但那不是他整个的原因,‘人生有什么意义’才是先决的问题。因为他一认定人生是有意义的,无论是空是黑暗,因为我爱他,纵然是空,我也要尽我现在的力量去爱护他;纵然是黑暗,我也要尽力去创造他的光明。但他若在未认识人生意义以前,无论你说人生是有,人性非纯恶,都没有用,都是废话。所以要救济自杀,第一先得使他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然后破除空观与偏见的话,才说得到。”
假设不先将全篇纲领提清,则篇中重要论述,便无从辨别,即加评论,亦未免游移不着肯要。《自杀论》的批评及其见解如何,另是一个问题;但于作者根本救济的方法上质疑,于所谓破除“空观”“偏见”以前,揭出自杀者深心的疑问,未始不可以为原作者弥缝缺憾。何以能引起学者在作法上或作意上细心研究,是在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指出疑点。青年奋迅的生命,热烈的情感,要使他燃烧起来,要使他为中国为世界的民众而努力,“知的灌溉”与“情的培育”“意志的锻炼”便要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利用环境,使他自己创造自己。我很相信国文教师的责任,不必只限于教人学文,所以国语文的教学,是给予富于燃烧青年的生命之火的机会。
三、初中第三学年
1.教师的责任——培养学生忍耐奋迅的精神,热烈的情操,与缜密的智虑,专发扬学生对于文艺上独创之天才,领略文学对于人生之妙谛。
2.学生的成效——于必要之时间内,能自起稿,创作文华富丽的散文诗歌,蕴蓄深厚的短篇小说,思想新颖的独幕剧。
3.教学的方法——能各满足初中学生嗜好文艺者之要求,培植高中研究文艺之基础,使其充分地有表抒情感之能力,引起研究中外文学之兴趣。文艺文教学,较论辩、诱导文为繁复,参考与研究之资料,亦不相同。
4.精读的程序——
此类文艺作品与普通记载、记叙、说明、辩论、诱导诸文体之研究不同。普通文一当注意其内容,二当注意其应用之方式,属于“知”的方面多;文艺文重在欣赏与陶淑,属于“情”的方面多。但此仅就教学上普通情形而言,以上所举各项研究,似仍为“知”的而非“情”的教学(关于详论载作文教学文中)。
此类作品所应加参考者,不重在篇中之难字、词语、成句,而在考索作者与关于作品之事实。因此初学每苦无从下手,教师亦因学力或参考书之有限,时时与愿望相左,不易得满意之考索。所有提示指导,仅就商务、中华两书馆出版书籍为限,实属狭隘,应随时随地博采众法,以变通之。关于作法及就作品所观察各项,更不容易,因为此种作品,多采书报杂志材料,其作品有一部分适合教学材料,即为中选,并非纯系名家,其一切观察动机,颇难着手,如波微的《涛语》《寄海滨故人》……淦女士之《旅行》《慈母》《隔绝》三篇,不知其恋爱关系者,不易研究,教者非处处留心,对于作者个性、意向、生活、思想、修养及其艺术工夫,常常访问,切实探访,方能得其线索。东南大学附中学生马培义曾有一篇鲁迅《故乡》的研究,颇称完密,曾载《合作周刊》,兹附举如下:
《故乡》
[题语]
隔膜之墙,人相互间恶魔似的隔膜之墙,
你牛筋般的坚韧,
人生的幸福被你毁坏了,
你,人类的仇敌呵!
你究竟能快意到几时?
作法的研究:
1.写实小说
2.作者的着眼处——他与闰土之间,为阶级思想及习惯所隔离的痛苦。
3.材料的采取——
A.事实——他从别处回到他久别的故乡里,去搬取家眷及离别故乡时的情形。
他与闰土的再见,就是在这个时候,所以他遂取了这段事实。
B.事实的剪裁——他所取的材料是三段:
(勺)去时的途中。这段最短,因为它与此篇着要处关系很少。这段的作用,不过把天气、时节及他故乡的略况固定一下。
(夊)在故乡里。这段最长,与此篇着要处关系最密切,他与闰土的再见,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十几天里面,他又抽出三节:到家时的情形;见闰土的情形;及离别起行时的情形。到家时的情形里,指出了见闰土的引线,并加写那贪便宜的杨二嫂那段有趣的故事——添加的描写,也是重要的,它能把全篇衬得很生动——见闰土时情形的重要,不须说了,离别起程时的情形,在动作的形式上也很重要。所以他取了这三节事实。但最要注意的是他回想幼时的一段事,因为越写得那时两人间的快活、幸福,越显出现在两人间的烦闷、痛苦,所以他必须把它倒插在这里。
(冖)别故乡后的途中。这里托写出他心中的悲哀、烦闷,使它能余音缭绕地盘桓于你的脑际,且表出了他的希望,所以也很重要。
4.布局——这篇是以情绪的感发为布局的线索。
A.起首——以事实的略叙起首。
B.转折——
第一折:从起首直到“这时候……”折入他与闰土的关系。
第二折:到“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一折,使情绪更显有深一层的深叠。
第三折:“宏儿和我靠着的船舱……”这一折情绪也更显深叠绵邈。
C.焦点——从上面的三折转入了“老屋离我更远了……又使我非常之悲哀”,到此达到了情绪抑郁的极点,全篇的最高峰。
D.解决——“我躺着……”写出他解决的方法——希望。
E.结论——“我这朦胧中……也便成了路”,弦外之音,萦萦脑际。
5.描写——全篇用第一身的述法。
A.暗示——篇首及写他与闰土幼时的事情,都是暗示的作用,篇首那种凄凉的情景,已将后边的情况微微地露出,他与闰土幼时的事,更与篇中主意以反面很强烈的暗示。
B.逼真——
(勺)他写杨二嫂那一段,那种贪小便宜的状态,与那半讽半刺的话锋,你想那是怎样的惟妙惟肖呢?
(夊)他与闰土的幼时那一段,他写从前一切只由“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一句叙起,插入得非常警动,非常自然。其中“他是能装弹捉小鸟雀的”突然地加入,及“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等句,把小孩儿的心理轻轻地带出。两小儿的对话,又都非常的毕肖而有趣,“……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拿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呵,我也忽然在那月光下海边的瓜园里了,这是怎样的描写手腕呵!
(冖)“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你试想当他们见面的时候,他陡然起的是什么意想呢?他能把那一刻间微渺恍惚的意想,巧巧地捉化。
C.象征——结论中写出他的希望,但却不实实地说出,用“我在朦胧中……一轮黄金的圆月”影出,格外的耐人玩味。
6.全篇的衬影——全篇以偏僻的乡村生活为背景。
7.所透示的意义——人生的悲哀、寂寞、冷酷、烦闷,都由于人相互间之不了解,天真的亲爱为阶级思想及习惯所隔离,所以我们大家必须合力地去打倒这隔膜之墙。
就本篇观察见作品中所显示的:
1.作者的个性——作者感情非常的丰富,触觉非常的敏锐。感情,看了全篇自会知道;触觉,只看那细微正确的描写,试问能是触觉迟钝者之所能成功吗?有的说:“作者意志薄弱,不然,他自己为什么不把那隔膜之墙打倒呢?”我看这是观察的错误。他们问:(勺)他与闰土见面时,闰土叫他“老爷”,他为什么没有一点表示呢?不知作者必已劝阻过闰土,不要那样称呼——他说“我也说不出话”,那不过写他当时陡然惊急时的情景罢了,并不是当时简直就没有说一句话。试想他那么情感丰富的人,受了那种强烈的激刺,他能不响一声吗?不过没有写出罢了。(夊)他为什么没有写出打破的方法呢?这不用多辩!譬如你要是病了,你能抓住旁人的药方去吃吗?各人有各人的特别情形,他不说出,更是他谨慎的地方。你有病了,自会去寻方子去医治的,而且这更不能道破。如有《红楼梦》非得有《续红楼》,有《西厢》非得有《西厢后记》才好吗?那么未免太可笑了!惟其他没有道破,所以才能引起你的悲哀!更引起你的愤气来想法子解决。
2.作者的思想——他痛恨极了人间的隔膜——这种冷酷无情的人生,而他的希望,以为将来必有那种怡怡和和,充满了亲爱之情的融融境界。
3.作者的家庭生活——作者早年即远游他乡,所以并没有享得家庭间的乐趣、幸福(这是按篇中“……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推测的,但不知所说的是否确实)。
4.作者的社会生活——当时作者的生活,大概也不很好,你看他说:“……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可见当时不如从前了。他见杨二嫂一段,“我愈加愕然了”,“那有这事……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又可见他是拙于辞令,不善于作虚应酬的人。
5.作者的修养——杨二嫂及其他的人,乱拿东西,他一句话都没有,可见他平常对人的态度。而最特出的地方,要算他对待闰土的态度!若是普通的人,必早已把闰土忘记了,许多亲近的人心里,还不记念,何况一个佣工的穷孩子呢?就假使他还记得,谁肯舍得再把给他许多东西呢?如果他给了他些东西,他心里必定很是快活,并且他必是觉得自己是非常的大量与慈善了,而作者如何呢?他却仍是烦闷、悲哀——烦闷、悲哀!
批评:古人说:“画鬼易画马难。”这实在不错,你画鬼的时候,任他是三只腿,六只臂,一个耳朵,两个鼻子,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画马呢,一笔错乱,就丢出丑了。而这篇所写的,都是此普通零碎的俗事,却是写得惟妙惟肖,如活现一般,这也可见作者的艺术手腕了。
感想:人们现在觉得生活苦闷极了,干燥极了,但为什么呢?他们觉得人与人以赤心相见,太……太显明了!于是各自在自己的面前筑起一道隔膜之墙,又张起一层冷淡之幕,后来他们渐渐觉到了凄凉、寂寞,因而更生出了烦闷与悲苦。他们呻吟了,叫喊了,但仅仅的呻吟、叫喊罢了,谁肯打倒那隔膜之墙,撕破那冷淡之幕呢?他们虽说一面呻吟、叫喊,却一面把那墙一寸一寸地高上去,幕一折一折地展开来,以至于无限。……他们各自把自己拖到那苍苍茫茫的荒野里,四面森森无际的孤岛上,却又在那里嘶声地叫喊。哈哈,可笑极了,可笑的人类——将终于可笑的人类呵!
爱罗先珂[1]的《狭的笼》,彭壮飞君曾有一篇极用心的批评,亦附举之如下:
《狭的笼》
作法的研究:
1.体裁——象征主义的小说,童话体。
2.构象——一个老虎关在动物园的笼里,在梦中,它出了笼,回到从前它所在的树林里。一次它见了圈羊的围墙,遂奋力把墙扑倒,想使羊们自由。但羊们却避着它,似乎再没有自由可怕了。又一次,它经过了拉屠的别馆旁边,看见了拉屠的二百个美人与一位新夫人。它遂又救出她们,使她们自由,便跳进了别馆,打杀了拉屠。后来,婆罗门拿拉屠的棺木与那位新夫人举行撒提,新夫人的恋人——白人——把它拿去。它后来又怕婆罗门的诅咒,遂自戕了。末后它尝到了人们——懦弱者的泪与血,它的梦醒了,它见着自己永远仍是关在笼里。它烈火般的愤怒,用全力地照铁栏上撞去——它死了。
3.描写——他描写的手腕,能使你第一感觉着悲壮,更有极凄绝的沉痛,激起你的愤怒之火来。全篇文字都非常的生动,但最特别的几点是:
A.“这其间不知什么时候,那痴呆的笑声已经渐渐的远远开去……其中却弥满了馥郁的香气。”写老虎入梦的情态,及下边一段写老虎梦醒的情态,都非常的婉妙,毫无涩硬的痕迹。
B.“哦,是羊哪……仿佛是久违了似的。”“什么呢?许是人罢……”这数段描写都很好,我们要写时必用第三身的述法,但他却用第一身的述法,显得非常的生动。
C.“尖锐的手枪声……于是又接着印度之夜的不可思议的寂静。”这几段描写得非常经济,使人顿然有一种特异的感觉。
对于作者的观察:
A.作者的个性——作者的性情,在读过他的作品以后:第一,就觉得非常的优美。这在他的描写中处处都可以看出来:你看他那细腻的笔墨,秀美的文字,都把它充分地表出。第二,便是真诚激壮。他那烈火般的激愤,热血般的真诚,在他的作品中更表显得淋漓尽致了。
B.作者的思想——作者是爱的信徒,爱的宣传者。他理想的世界,是悠悠然毫无滞绊。那么自由的爱,所融合的美丽的诗也似的世界。他心里唯一的只有爱,他想起爱的种子,撒在每个人的心里,抽出那新嫩的爱之芽,世界上开遍了美丽的爱之花。唉,他的幻想呵!
C.作者的生活——作者先前被弃于祖国,又屡遭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家的仇恨,在印度被人家逐走了,日本恶暴的政府更非理地虐待,无端地污辱这可怜的盲人,即劳农俄国也不能容他。唉,那种颠连无告的情况,是怎样令人痛心!冷酷的世界——诗人将碎的心呵!
批评:老虎那么激愤地,那么热诚地,想去打破那羊的、拉屠的美人的、金丝雀的、金鱼的狭的笼,但是为什么处处的失败呢?最大的原因,在我想就是它不能变成羊走进羊的群里,变成金丝雀走进金丝雀的群里……去做那根本的心的狭的笼的打破,由此也可看出中国现在社会改造的论调的不当了:他们终日地谈着,成天地叫着,但至多不过挂在嘴上。听着好听,招牌好看罢了。虽说有的实在出自他们本心,可是仔细一看,他们是怎样呢?他们在纸片上谈社会运动,在资本阶级里讲劳工运动,它将来的结果是怎样,不是很明了吗?现在我们可以得一个教训,纸上的鼓吹虽不可少,但若不能切实地深入到民间去,那种社会运动的结果,至多不过与老虎的幻想一样罢了。于是接连着就不得不联想到现在青年界的样子了,只就学生说罢,你只要睁开眼一看,唉,不过是些少爷小姐罢了!他们简直不能拒绝物质的引诱,不能受少少些许的艰苦,他葱汁般的手指,弱柳般的身体,偏大口大吹地说什么社会革命,我想只要不是又聋又瞎,毫无知觉,呆得十透的人,总会笑得肚痛的罢!所以我们既是要想将来去改造社会,就必得先改造自己,加以艰苦的积极的训练才行。要说拿些少爷小姐式的学生去到荆棘如麻的社会里,会干出些什么事业来,不过是说笑话罢了!
我的意见:人真都是些不可理解的东西,他终日关在狭的笼里的里面而不自觉,并且笼外套笼,无穷无尽地尽套着。就政治说,专制民主固然都是些狭的笼,但现在新俄的劳农政府,以作者看来,离他的理想的世界还不知有几千万里,也不过一个狭的笼罢了!这在社会的惯习上更可以很容易明白地看出,所谓人类进化的历史,不过是一道“狭的笼”的打破的痕迹罢了。一般人在金钱里、名誉里……终日打滚,固然可说是在狭的笼里;但有的,想做出一桩事业,为社会谋福利,不也是在一个狭的笼吗?许多的学生终日醉生梦死地嬉乐,埋头书堆里做分数的幻梦,固然可算是在狭的笼里;但有的,实在有了彻底的觉悟,想从事于社会改造的运动,少年中间的建设,可不也是一个狭的笼里吗?不过他的样子有点不同罢了。照这样说下去,所谓打破狭的笼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呢?飘来浮去,毫无滞碍;清粹明净,毫无埃尘。那么自由的美丽之乡呵!但不过是诗人的幻想罢了!所以笼与不笼的区别,不能那样绝对地极端地解释,以我看来不过是固定与不固定罢了。就按习惯说,在它未成固定性的时候,不是很有益于社会个人的吗?若一旦固定了,环境社会都变迁了,它还是像从前一个样子,于是它就成了人类的障碍物,人生的狭的笼了。这与江河的水常是彻底的清冽,池沼的水常常的腐臭,同一道理。所以宇宙就是唯一的动——变。
读后感:痴呆的奴隶性的你们啊!你们在那黑暗的狭的笼里,过那阴森的生活。他为你们而动心了,他奋不顾身地去打破你们的狭的笼,但你们却更往笼的深处没命地躲,终于他因失败为你们而叹息了;但你们却“喂,大虫哭哩!”地叫着,以为是非常的好玩的。唉,诗人将碎的心呵,请你不要炸烈了!唉,奴隶的你们啊!不错,他实在憎恶你们,恨怒你们了;但他一见你们在那狭的笼里那种可怜的样子,他心里可不忍了,“他心里便受不住的突突地跳,那呼吸也塞住了”。他只觉得你们可怜,他自始至终地爱——你们。你们却觉得他太多事而且太可厌了,暴力地蹂躏他侮辱他,想把他逐出世界以外去。但——你们可知他眼里含着失望的眼泪,浮起怅惘的悲哀,还是仍旧地望着你们——望着可怜的你们!唉!孤凉的诗人啊!请你把那最后一滴的净洁的眼泪保存着罢,不要洒在这奴隶的人间!
从这两篇笔记上看文艺文的教学,虽重在个人的欣赏,但对于作品与作者,不可不有一番深切的观察,及一种分析与概括的工夫。不过形式上,并没有如研究论辩文的组织一样立成简表,但研究作法却较研究论文更为深细。这便是文章体制不同,研究方法亦因之而异的地方。
这两篇不同之点是:写实小说则注意作者对于眼前事实的剪裁及布局,与描写的真切与否;象征主义的小说则注意作者想象的结构与所影射的意义;但于作者个性的体认都一样重视。读者有何见地,或对作者的批评,仍可自由发表。
在专篇研究之外,亦可联合作比较的研究,或因两篇作品的作者相同,或两篇形式与意义有相仿佛处,或作法有类似之点,均可混合研习,重在分析出各篇比较之点。例如何律时研究《二草原》与《自由》两篇,颇有可取,兹并录之,以作参考。
《二草原》《自由》
A.《二草原》
体裁:短篇的理想小说。
主旨:说明人生的一切苦痛悲哀,有爱来安慰;生活为难,有工作可补救;精神困倦有休息——睡眠——来救济恢复。
大要:一条明洁的小河,隔开了两片极大的草原;在某一地点有一个浅的渡口,是由生之原往死之原的渡口。梵天造了这两片土,命令毗湿奴主宰生之原,湿传主宰死之国。生之国的生命便沸涌出来,一切动植物和人都出来了。因为有爱,所以一切都能生产,爱也便是幸福,爱能安慰他们因恶的思想而生出的悲哀;但因此发生了生活,发生了工作,因工作而又生劳苦与困倦。善的神又造了睡眠给他们精神与气力的休息回复。但工作困倦循环不已,人们便想要把睡眠变为永久的。毗湿奴怒了,只教他们自己去到那河边去寻。他们到了河边,望见对岸是很美的,仿佛密集的光所造的死之原,他们一个个地从渡口去到死之国享受安静甜美的福,生之国的人的生命因此少得几乎没有了。毗湿奴到梵天那里请把死之国造得更不美更不幸福,梵天没有允许他,但是仅造了两个生物——苦痛、恐怖——把黑暗的厚幕挂在路口,死之原仍然是美而幸福。但生之原的生命看不见,又怕了苦痛与恐怖,从此以后,只得照着规定的时候才到死之原去。
分段:
(一)梵天造了生死二原。
(二)毗湿奴造了爱、工作和睡眠来调节人的生命。
(三)人们要想永久安静甜美而避开工作的悲哀,所以个个想到死之国。
(四)梵天造了苦痛、恐怖来节制人们到死之国去。
B.《自由》
体裁:短篇的理想小说。
主旨:在世界上无人能得到自由,要自由除非去死。
大要:一个国王,一个军官,一个农夫,一个孩子,互相问讯得到自由没有。王说,他被尊严和荣誉包围了,并没得到自由;军官说,他被王管着,被责任与赏罚的魔跟随着,也没寻到自由;小孩子说,他终日被母亲看管着,而且不知道如何可以寻到自由。他们一个个都没寻到自由,终久他们被死之神引入了死之宫,他们方才找到自由了。
分段:
(一)国王、军官、农人、孩子互相问讯。
(二)大家说都没寻到自由。
(三)末了在死了以后才找着自由。
《二草原》的感想:
梵天既命令毗湿奴来宰我们生之国;他又给我们以爱,来排解一切烦恼苦痛;我们生活困难,有工作来补救;精神疲劳、困倦,有休息睡眠来回复。我们现在不问梵天和毗湿奴是真有,或是假的。总之,爱可以排解悲哀、烦恼,工作可以救济生活的困难,休息睡眠可以修养精神,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应当善用了我们的爱,善用了我们的精力去工作,为公众为自己尽力去工作,不要做社会上的蠹虫!要是想躲避了劳苦悲哀而到死之国去,是用他不到的,而且未到那国土去之先,还要受一种奇异的刑罚。所以还是在生之国工作,谋你圆满的生活。等到那个一定的时候到来,自然有人教苦痛和恐怖开了幕,给你安安稳稳地到那美满甜蜜的死之国去。
我对于这篇还有一点感想,就是“毗湿奴因为生之原的生命几乎要空的时候,到梵天那里请求把死之原造得更不美丽,更不幸福”,毗湿奴他虽是个善的神,但他不教梵天把生之国造得更美丽,更幸福,而求毁坏死之国,这个说法,跟我们平常希望旁人退步,来表现出自己好,是差不多的。你看这就是一种惰性,是靠不住的。他虽是善的神,但我看他这件事倒做得不善啦。他应当把他自己所主宰的生之国,改造得比死之国好,比他进步得快,这才是正当的方法呢!才是积极的办法。比起梵天的方法,还要进一步,因为那是消极的。你们切不要以为善的神做的事都是善的,都可敬服的,偶像这件事也靠不住啦。
《自由》的感想:我们生在世上,一个个都想得到自由。我粗看了这篇,倒有点失望,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因此我心上生出一种疑问:“人生的目的在哪里?”我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以前,总觉得人生有点可疑。在这个疑问未解答以前,其他的问题觉得总不能解决。但在这问题发生以后,我心上又觉得宽舒了一些,觉得自由或者也许是人生所不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渺茫的东西,我觉得自由无甚可讨论的价值。
批评:我看《自由》这篇很干枯,毫不美,而且不精彩,意思又很简单,如果和《二草原》比一比,实在差得远。他这篇讲人生时得不到自由,到死后才有希望。他这样讲,还是劝一般去死呢,还是怎样?他没把具体的办法说个明白,单说死了可以脱离了一切,可以得到自由。我看这篇没什么价值,不及《二草原》得远!
这两篇虽联合研究批评,但仍保持着各篇的独立,且未加以比较的排列。今录黄焕文君作表如下:
今再举本篇笔记二则如下:
《自由》
概略:在“生之旷原”里,国王、军官、农夫与一个小孩,四个人互相讯问——谁曾找到自由。他们被“尊严”“责任”“饥饿”束缚住了,都找不到“自由”。后来跟着死之神,到了死之宫。在那里谁都是大而深陷的眼窝,细而长的白骨,那些束缚人类身心的恶魔都不能进去,那里一切都是寂静而平安——他们最后找到了自由。
主意:人生没有自由,要想得自由,除非等死了以后。
批评:
(1)创造力
a.构象——全篇设一生之旷原与死之宫,借四个人的对话,写出他自己的意思,内容太简,不能把他扩充起来,构象力稍薄弱。
b.描写——四人的对话嫌太单调简单;把生之旷原与死之宫,没有充分地描写;把死写得太森严可怖。
(2)意义
a.好的方面——人生是没有自由的,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工作,尽我人生的责任;死虽能得自由,但是怎样的森严可怖,所以除此别无他途。
b.不好的方面——把人生写得太无意义,照这样过活,是怎样的烦恼痛苦!而且也不尽正确,如小孩子终日的嘻嘻笑笑,痛苦时大哭一场,快活时乱笑一阵,那种悠放无羁、纤尘不染的样子,怎么还能说他不自由?
《二草原》
意义:人生三种要件——
(1)爱——在悲哀的生活里,她给你一种温妙的安慰。
(2)工作——各尽所能,各尽所需,工作人人当一律分任。
(3)休息——工作以后,必休息以恢复你的疲劳,全篇意义是把“生”和“死”及这三种人生要件,显示出来。
创造力:
(1)构象——此篇构象力非常发达:他把“生”和“死”,幻想出了生之原与死之原,全能的梵天,善的毗湿奴与智的湿传。把人生三种要件,用人们三番的请求述出。能把内容极力地扩充起来,并且非常的丰富而自然。
(2)描写——全篇的笔墨非常自然细腻,话也非常的紧炼,而写死之原,更格外地显出特别的色彩。死是什么情形呢?他写那里是没有昼,也没有夜;各种物体几乎全是透明,仿佛是密集的光所造成;那里空间全浸在融融白百合色的光里;一切神异、安静。呵!那样的仿佛若有若无,你看他的想象怎样婉妙,描写怎样的细致!而他又从生之原人们的眼中看出,所以更觉得格外的亲切可味。
批评:我们试一想“死”,必定要幻想出许多可怕的影像与那森严的可怖。但他怎么描写的呢?呀,那样的幸福安静!从这里更看出了他创造的天才。但他把死虽写得那样好;可是我们试想要是各种物体都为白琉璃做成,空间充满了单调的白色的光,还有什么可看,美丽可说?我们要永久闭着眼睛地睡着,这怎样的无意思而且怎样的无聊!如此,我们何必要成一个人呢?我们简直就不生,岂不爽利干净!所以他虽把死写得美,却不是赞美死——我们既成一个人,就得过人的生活,尽人生的责任。
除比较的研究外,有专抒感发而且用诗的形式排列的。因为文艺重在培育情操,只要是真的抽出情绪郁积的作品,仍然与“理知的”“客观的研究”并重。譬如姚同樾君的《一件美术品》,这篇笔记便是此例。
《一件美术品》
题词:束缚人类的网呀!
用法律做你的助手,
请礼教做你后盾。
天然自由真实的美呢?
给你挤出人间了。
呵!束缚了五千年人类的网呀!
为什么还紧紧地不放?
看罢!
我这一双拳头再不客气了。
体裁:描写人类弱者对于真实的美术品心理的作用。
事实:葛医生医好一家当古董商的老妇人的独生子亚历山大·史茂洛夫,她没东西报酬,就把心爱的一件古董雕刻,算报答葛医生的恩德。这裸体女像的雕刻非常动人,他心里也着实喜欢;回头一想,这是不合理法的,而且也不方便,但是又不能退还,于是转送给乌柯夫大律师。他的理想也和葛医生一样,又转送给伶人夏虚京。他也是如此,于是又卖给古董老妇。古董老妇特别高兴,因为失去的一只寻到了,可以再送给葛医生,配成一对。送了去以后,葛医生没法摆布了。
重要观点:生命失掉自由的,可怜的弱者呵!
对着美的真实之宫,彷徨后欢乐。
狭的笼里生者之悲哀。
又何不敢唤自由灵魄之归来?
受习见律所支配的人,他的精神思想无时不在不自然的束缚里。他们也好美,但是艺术之宫门大道,是不许不自由的生命的经过。他们的生命没有从习见里解放出来,所以他们虽欲欣赏艺术道上的美,终究却还在道外彷徨。你想这是如何的可怜而可悲哟!
本篇的描写:这篇作品,描写篇中各主人的行为,能见其异,而用笔后滑稽生动。如“美人容里带着一点荡意”,如像他们若没有掮住烛台的职务,真要跳下来大大地玩一回了。这是如何的活现手段!不过我觉得他描写那医生及律师……对那美术品那种心知其美而不敢爱之之心,有失精细。我亦不晓得作者是否为著名的文学家,但觉得他的艺术是偏于官能的而没有达到潜在内心的人生的描写——这许是作者想象力的不及罢!
读后感想:这件美术品(《裸体女子的像》)把人类的天然的自由自在的活动尽量表显出。这是最天然自由真实的一件美术品。罗丹说:“自然便美,美在自然。”但是人类受了人为的法律、礼教的束缚惯了,告以自然,反以为稀奇,这也是这虚伪社会不能容这件美术品的缘故。所以要解去这个问题,我很恭敬艺术界的先驱(或者我将来)奋斗而十分努力地前去打破一切法律礼教束缚的网,把艺术建设在一切传袭之上而独立,常常把“出乎自然,入乎自然”印入我们的脑海里。
这是何等美丽的宇宙哟!
天然,
自由自在,
真实,
一切都是美;
呵,一群赤裸的人类,
也薰在美里陶醉了。
今天造一条法律系,
一条礼教系;
明天造一条法律系;
一条礼教系;
人类宇宙的潮流,
流了x年x年了。
人造的法律系,
礼教系;
布得墙也似的厚了。
天然的美,
自由的美,
真实的美,
给法律系、礼教系隔着了。
可怜的人类,
永远不能再得美的生活了。
“凄凉,寂寞,悲痛,烦闷,生活的干燥哟!”
一班薰在法律礼教系里的人类也觉悟了,
高声呼号着:
“呼号又有什么用?
起来罢!
从今天起十分努力地奋斗,
每天抽去一条,
把一切法律系、礼教系,
渐渐地抽去;
总有一天仍然得到美的生活。”
一个十三岁的童子我这样呼喊着:
繁盛,热闹,愉快,兴趣,
生命何等高兴哟!
他们在美的宇宙里,
很高兴地生活着。
他们领收些天然的美,
自由自在的美,
真实的美,
这是何等高兴哟!
原来他们照了童子的说话去做;
系也抽完了,
得了他们真真的生活了。
呵!
原来是我伏在桌上的一个幻想。
可惜是个幻想,
不然我们何等的幸福哟!
总结上边的意思,可以归纳成下面三点:
(一)对于作者及作品当有理知的分析、客观的研究,注意其作法及作者的个性之识别与批评。即如《故乡》《狭的笼》。
(二)为研究便利及容易辨析,可联合两篇作比较的研究,研究方法当依学力层次渐进,即如《二草原》《自由》。
(三)文艺文教学当注重学者情的陶养,如有足以涵育读者情操及引起其情绪之正当发展的方法或机会,当尽量采用或利导。即如《一件美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