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程序
高级中学作文的目的,在养成学生自动地选择材料,而组织成文艺较优的学术文或艺术文的能力,故不宜在教室限以时间交卷。不过这一层须严加注意,勿使师生间稍生惰性。
关于文法及语体文作法在初中大略教过,本论姑且剔开,专研究文言文结构之原则,令学生对于文言文作法技术,得有相当之基础。然于学生自作,当然不妨语文并作,或专作语体,亦无不可。
按文言文教材的分配,初中第二年、第三年已将考证文、格调文教完,其形式大多数为陈述意象,其内容均为述立主张,与语体文中概为一系,不过有文言、语体格式及文法上之区别,但在初中作文教学上,已有确切之比较,并时做翻译,当可了解,故关考证文、格调文不另教作法,至于文章体式,将在著述文作法中一并研究。
(一)高级中学第一年注重藻饰文,所选教材均采初唐、魏晋、六朝、前汉诸名家作品,学生作文当以藻饰文为主,其教学之程序及学生对于作法之常识如下:
1.诗歌
(1)提倡性灵——性灵即天籁自然之音,如风动竹,如雨滴蕉,无所假借,无所作为,而自臻美妙,是诗之合于天籁。樵夫牧子,一字不识,每值看花望月,登山临水,有所感触,发之于言,虽不成诗,而颇具诗意,如呼月为白玉盘,唤雾为山巾子之类,往往有之。可知诗本人人意中所有,而为性灵中事。作诗,实抒写情灵耳。惜中国旧诗,泥于声调、格式、法律、气息、神韵及模仿古体、锻炼字句、征引典故、切合题字……虽穷年累月,刻苦一生,未能造其极而跻其巅,遂不易学矣。青年学子胸中本空无所有,满贮者只此活泼天机,教师正宜利用之。
(2)熟读古谣——诗之缘起,起于歌谣,虽不调平仄,其句法亦三字、四字、五字、七字,长短不定,而韵则无不叶,且章法绝短,措语如白话,读之易熟易记,如“子曰,子曰,麻雀吃菜叶”两句,虽三四龄童,亦能学读,且能永久不忘,颇饶趣味。
(3)熟读古诗——五七言古诗,亦先读短篇,渐及长篇,且宜择其语意浅显,而又有趣味者,乃能百读不厌,便于初学。因古诗虽不调平仄,然有天然之音节,且又押韵,久而久之,即能创造。许多教者,谓古体诗,法律宽而意境深,近体诗,法律严而意境浅,初学不宜古而宜今。殊不知诗之天籁,最可宝贵;法为人造,处处拘谨。古诗意境虽深,然妙理自在天壤,青年颇能悟到;法律无论宽严,终与性灵远,重法律而轻意境,即为非诗。教者当打破旧习,重辟门径,不受一切束缚,不拘平仄,不用对偶,韵可通转,句法长短参差不拘,始能予学生自由发展之门路。清儒颜习斋[1]先生说过:“诗,所以咏物适情言志也。即取其足以咏物适情言志而已,何必拘沈韵?且东、冬一音,而在二韵,之、儿、无、池等殊不相叶,而在一韵,诸如此类,有何意义!况沈约逢君之恶,妄称天意,送故主之江山,启新君之篡逆,虽加万刃之诛,不足以蔽其辜,而可遵其言为后世法乎?或谓‘既为诗,即宜遵韵’。不知三百篇是遵何人韵书?不过取其音之相叶,便于歌可耳!”——见《颜习斋言行录·言卜篇》。教学者当知诗重性灵之本意也。
(4)拈题——学生取古诗数十首熟读之,并其中深长之意味,皆能心领神会,然后随拈一题,如对花、望月、春日即事、秋夜怀人等,兴之所至,或咏二句或四句,或五句、六句,每句字数,或五言,或七言,或长短句相间,均无不可。
(5)试作——略能入门,则可试作,但不必拘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之分;须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之别。应注意下列诸项:
a.贵普通——不必摭拾僻典佚事。
b.贵贴切——不可宽泛,不可牵强。
c.贵能剪裁——不可填塞故实。
d.忌错误——当翻检书籍,不可粗忽。
e.忌重叠——不许一事两用。
f.忌率尔比附——当辨其美恶,不可因事浅语熟而用之。
(6)作法——作诗当注意情景,当写景,必思及与吾身相关之事而兼写情;当写情必模拟眼前所有之状而兼写景。虽《即事怀人》等题,一偏在景,一偏在情,而作诗者必须二者联写才有生发。尤可贵情景能浑融,意味能深长,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先写月光,次写望月,次写思乡,字字明白如话,而从景写到情,其妙处全在“举头、低头”四字,遂令神气活现纸上,不可轻易看过。光,霜,乡,押平韵。
如揭奚斯的《出顺门城怀何太虚》:
步出城南门,怅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步出城门,望江南路,是写景,增一“怅”字,即有怀人之意,所谓景中有情。回忆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路而去,则正写怀人,仍不脱风雨之景,所谓情中有景。路,去,押仄韵。
前举二诗,为学写情景者略示模范,至于平仄韵脚,皆可不拘,然二诗自有音节,读之合法。
(7)四声——作古诗,虽可不拘平仄,然平韵中杂仄韵,仄韵中杂平韵,漫无条理,音节一定不合,故不可不知四声。四声即平、上、去、入,前人有歌诀如下: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前句谓平声当平读之,其尾声可以延长而无一低昂。次句谓上声当提高呼之,无尾声而猛力向上。三句谓去声不平而曲,虽有尾声,但哀远而短。四句谓入声短促急于收藏,故一读便歇,而绝无尾声。教者可任举一平声字,推求其上、去、入三声,以资练习。(平声在诗韵中,又分上平、下平,即今之阳平、阴平。)今举平声三十韵中之字,下各缀上、去、入三声为学生辨四声法之例:
(续表)
上列二百四十字,六十字为平声,余百八十字均为仄声,初学辨之又辨,则于四声之读,自能无讹。
学生如再求进一步之研究,可将律诗作法及格式略为指导。
2.骈文
(1)骈文之名称
骈文即通体多偶句之文,偶句以四字、六字为句者居多。此种文体,虽始于六朝,其名称实自唐始。唐人以各种散文为古文,遂名六朝文为骈文。
(2)骈文与散文同源而异流
为骈轻散,为散轻骈,其实骈散不可偏废。最古之文,莫如《尚书》《易经》,其中骈词俪语,触目皆是,可见文章之源,固无骈散之别,使学生各据一方以肆力研究,了解其体裁,玩味其音节,可知中国文学之变迁。
(3)骈文之分代
骈文盛于六朝,而尤盛于齐梁之际。当齐梁以前,文人制作,虽工比对,而音韵未讲;自沈约、谢朓、王融出,精研声律,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不仅用之于诗,并用之以文。于是文体务为音节清丽,其尤杰出者,为徐孝穆、庾子山。徐庾之文,遒逸丰缛,声情并茂,神清骨秀,独有千古,是六朝文之所以难能可贵者。唐初,犹袭陈隋遗响,自王杨卢骆四杰继起,始大开骈文之规模。虽古意略失,颇能自为波澜。张说、苏颋文号称燕许体,微有骨气。至陆宣公之奏议,善以偶语寓单行者,实为自辟畦町,而为宋四六之滥觞。若温李诸人,所谓三十六体,虽嫌纤薄,亦颇秀发。降及五代,而骈文之浮靡始极。欧阳永叔出,所为骈文,一以古文气格行之,其体乃变。王荆公文能标精理于简严之内,苏子瞻文能藏曲折于排荡之中,此数家在北宋四六体中,最为杰出。南渡以后,如汪藻、洪适、陆游、杨万里、周必大等,亦颇工四六,但求之议论之工,证据之确,论其情韵,则不逮于古。元明之间,能文之士,颇欲追踪汉魏,罕法齐梁,骈文不振。清初,陈其年、毛西河等杰起,所著骈文,能与唐宋诸大家争衡。乾嘉之际,精研文学者,云蒸霞蔚,骈文尤盛,袁枚以天才横逸胜,胡天游以沉博奥衍胜,邵齐焘以清简胜,汪中、洪亮吉以古雅胜,其余如孙渊如、吴毂人、孔巽轩、彭甘奇、刘芙初、吴巢松、曾宾谷、郭麟、王仲瞿等亦各有专长。道咸以来,董基诚、祐诚、梅曾亮、袁翼、傅桐之伦,亦多可取,清代骈文,无体不备,卓然成家者,可以百计。我辈虽以时代过去,不再仿求,其对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海流,又安可不知?
(4)骈文之作法
辨体,命意,谋篇,分章,用事,剪裁,藻丽,声律,炼字,风骨。
(5)初学骈文之要点
a.初学骈文,宜从小品入手,如谢启、贺启及宴集小序等,取其意思简单,辑裁校易。
b.初学于转折处,如用偶句力量不到,不妨改用散语。
c.骈文非能白话白描,有时取材类书,但不可信手搬演,专事涂泽。
d.引用故事,须众所共知。
e.勿贪篇幅之长,专铺排,致蹈有词无意之陋习。
f.勿用生僻之字,以自矜诡异。
g.模仿古人,须学其清雅,勿徒学其富丽。
(二)高级中学第二年注重述著文,所选教材均采后汉、秦、周春秋诸名家著述,其内容包有中国文学全部体裁,为中国文化之渊源,学术之产地。作文教学,当注意培养学生研究古代学术思想之能力,使其明了中国民族特有之精神,与往哲优美之人生观,教学之程序及学生对于作法之常识如下:
1.客观的著述
(1)记述物件之内容或状态——如替一部书作提要,替一幅图画作记,说明一种制度的实质,说明一件东西的特性之类。
(2)记地方之形势或风景——记形势的如方志之类,记风景的如游记之类。
(3)记个人言论行事及性格——简单的如列传之类,详细的如行状年谱之类,其中复可分为一人专传、多人合传。
(4)记事件之原委因果——小之记一人一家所发生的事件;大之记关于全国家全人类的事件。短之记以一日或几点钟为起讫的事件;长之记数千年继续关系不断的事件。
著述此类文章,必须令学生知道,想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光看他外表的行事,还要看他内在的精神;不能专从大处看,有时还要从小处看。要知遵一件事的原委因果,总要把时间关系、空间关系观系清楚;把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分析明白。把种种极复杂状态,都并拢在一处,非大大地费一番组织工夫,不能作得恰好。所以作客观的著述文,必须严守这两个原则:
第一要客观的忠实——此种文既以叙述客观的事实为目的,若所记的虚伪,或讹舛阙漏,便是与目的相反。所以对于材料之搜集,要求其备;鉴别,要求其真;观察,要求其普遍而精密。尤要者绝不可用主观的情感,夹杂其中,将客观事体,任意加减轻重。要而言之,凡作一篇著述,便要预备传到后来作可靠的史料,一面对于事实负严正责任,一面对于读者负严正责任。高中学生作文给他这种观念,不惟把“文法”的基础立得巩固,即以文体论,也免许多枝叶葛藤。
第二叙述要有系统——客观的事实总是散漫的、断续的,若一条一条地分开胪列,只能谓之记载,不能谓之文。既是作文,总须设法把散漫的排列起来,把断续的连贯起来。未动笔以前,先要观察事实和事实的关系,究竟有多少处主要脉络,把全篇组织先立出个系统,然后一切材料能由我自由驾驭。高中学生作文,从此入手,准可养成他们的组织能力。
此种作法梁任公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见《改造》四·九)里分:
1.全部记述法——把客观事实全部记载者,主要工夫全在有系统的分类观察,把主从轻重先弄明白,再将主要部分一层一层地详密分类,以简御繁,以韩昌黎《画记》作模范。
2.部分记述法——纸面的记述虽仅限于一部分,而能把全部的影子摄进来,其主要方法有四:
(1)侧重法——专注意题中某一点或某几点,其余或带叙或竟不叙,以陈群之《魏律序略》(《晋书·刑法志》引)作模范。
(2)类概法——所记述的对象不能有所偏重,然而又不能遍举,于是把他分类,每类挈出要领,把所有资料随类分隶,以《史记·西南夷传》作模范。
(3)鸟瞰法——前两法都要精密的观察,鸟瞰法只要大略观察。像一只鸟飞在空中,拿斜眼一瞥下面的人民城郭,像在腾高二千尺的飞机上头用照相镜照取山川形势。虽然只得着一个朦胧影子,但这影子都是全部的。以《史记·货殖列传》作模范。
(4)移进法——此法和前三项都不同,前三项都是立在一个定点上从事观察,或立在旁边,或立在高顶,或精密地观察局部,或粗略地观察全体。要之作者拣择一个定点站住,自然邀同读者也站在这一点,把我观察所得传达给他。移进法恰与相反:作者不站定一点,循着自己所要观察的路线,挪动自己去就他,自然也邀同读者跟着自己走,沿路去观察。以《汉书·西域传》作模范。
2.主观的著述
(1)见解——就主观的见解作议论文,如:
a.散文和韵文的区别。
b.新文学和旧文学的区别。
c.中国文学之变迁。
d.中国古代社会学的研究。
e.中国古代社会之状况及百家之思想。
(2)性格——就作者性格上发现作品的疑义,如:
a.就《离骚》推究屈原之思想。
b.试述司马迁作《史记》之动机。
c.性格和个性的意味。
(3)心理——就自己之心理描写古代之逸事,如:
a.老子的革命学说。
b.墨子科学之发明。
c.心理和性格的关系。
(4)批评——就主观的智力批评之,如:
a.砭老。
b.老、孔、墨之长短得失。
c.孔门“孝的人生哲学”之批评。
d.“礼”的意义与价值。
e.……
(5)整理——就自己之能力整理古代思想,如:
a.经济变动与思想变动。
b.中国哲学史上唯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