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改文。同人对于改文之意见,约举之有下之各要点:
(一)能存者即存之,不事多改。
(二)内容方面,视前定标准以判存削(四条见前第二段末)。
(三)误字标出,使各自检正,或径改之。
(四)不必皆有总批,而分批眉端,力求其细。
(五)有时将文中应行增删改易之处批明,使自纠正。
(六)脉络思想背谬不通者,发还再作。
(七)已改正后,颁回时,各个讲明其所以。
(八)或取共同臧否之点,彰示全班,或取特例,以表奖惩。
(九)择尤缮印,以资观摩。
读近来诸大家论文,知批改课卷,不可逞才,致将原本涂抹,一律改而从我,则作者意见,汩没不存,虽甚劳苦,转邻戕贼。同人即本此意,故对于各生所作,其非背谬不通,无以下笔,必求能存者存。其有含意不申,遣词鄙倍,则为达其句萌,导之雅正。苟已清白少疵,未臻遒炼,劣者得此,奖借有加,优者得此,更施冶铸,待遇攸分,仍属第一条之意也。余各要点,已条说于上,兹不具释。
世人对于作文,迷信既深,而对于改文,迷信更甚。以为教师对于学生课作,宜尽心竭力,为之修饰,俾底完善。夫学生文字,有文法不合、语意不申者,自宜正其讹谬。苟于此亦不注意,则失其职矣。倘原作已无不通不顺,特其格调气势,未必即为高古,于是教者为之更易。倘一经更易之后,即已通篇无疵,顿成传文,则亦不负此一改矣。无如其改易者未必能如此也!吾不敢谓改者尚不如原作,正恐高于原作,亦自有限。教师虽自知之,而以多改,可见好于学生,而博世之称誉,遂不惜费笔费墨,此所谓劳而少功者也。至于思想所在,同人以为苟无大背事理之处,即存其意而修其词可已,虽其立论证例,或有未周,未尝不可过而存之。盖学生练习作文,其目的本在篇章结构,至意见主张,本无独树之学力也。而世之教师,每每为学生助长,或尽删其说而从我,是不啻教者之自作。学生应诘之曰:“先生为吾改作耶?抑自作耶?”吾知其必无以对也。不幸世人暗于此理,方且称誉此等之教师不止,以为:“改之多,其心热矣!”对于因势利导之教师,则疑而讥之。此皆迷信改文有必要之故也。前对改文曾有九条之要点,实则学生既作之后,则练习之目的已达,改正与否毫无关系。试思学生对于教师所改,曾有细心体会者乎?即有之,亦必不居多数,其大多数均随手搁置之而已。虽然,此其过在学生,不在教师。然即令有人细心玩索,吾知所得者,亦必甚少,甚者将暗中匿笑,以为:“彼之所改亦不过尔尔,未见其大过于我也。”此其原因,可得而言:(一)学生文字,本多平庸,故改笔亦难有精彩;(二)学生程度未到,不知所改之妙;(三)教师所改,本亦不佳。有此三陷阱,尚欲于此中求通道,何不达也?况所宜改者,大概不出三事:(一)用字不当,宜改;(二)句法章节不通,宜改;(三)思想背谬,宜改。虽然,欲于改文中以求字句思想之发达,亦太有限矣!能研究文字学,则自知用的当之字矣;能研究文法,则自知避不通之处矣;能多读书籍,则思想自充裕矣。此根本之办法,何必枝枝节节,求之于作文哉?譬之习算者,既闻各法,则求题而试之,试之而不能得,则必反而再研求其法,法大明,则题自解矣。绝非教师为之改正此题,彼即可获益也。虽然,非谓教师不改,以图安逸也。盖对于根本之工夫,必有充分之教授而后可。非然者,徒假词以自便,则无耻之尤矣。
尚有一事,亦世人所视为不可犯者,实则无关宏旨,如作文时,必在教室,教师监督之下,甚或不许学生出室门一步。询其故,谓恐学生作弊也。试析其所谓弊:(一)抄袭陈文,(二)倩人代作,(三)倩人改削。一二两弊,诚应禁绝。然此等机会甚少,盖陈文难遇,而请人亦不易也——被请亦须自作,势难兼顾。惟倩人改削,其势难免,亦难防,于是有人谓教师之监督宜严,使无空隙。虽然,此未达也。夫同学之改,与教师之改,其事有以异乎?同学改于属草之时,教师改于成篇之后,而被改者获斟酌之益则一也,恐随作随改,其获益尤大。今乃严禁,是未达作文之旨在练习,而疑作文为昔日之科试,争较其短长也,不亦大惑哉?
国文课中习惯法可疑之处多矣,而作文改文为尤甚。故不惮词费,不避讥弹,大声疾呼,一抉其惑。夫坚信作文改文有益者,苟能竭心力而为之,亦未尝不可收一部分之效。倘其人对此,已有觉悟,特安行既久,遂怠于新谋,闻同人之言,当亦失笑相视也。
[1]虚牝:指溪谷。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此指浪费、虚掷。(编者注)
[2]孟晋:勉力求进。班固《幽通赋》:“盍孟晋以迨群兮,辰倏忽其不再。”(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