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国文课程纲要
(一)目的:
1.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
2.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
4.培养研究古代学术思想的能力。
5.使学生明了中国民族结合的渊源与往哲优美的人生观。
6.增加了解古书的能力。
7.培养赏鉴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二)程序:
高级中学第一学年
甲 作业及学分支配——以每周四小时计:
1.讲读占二学分(古代作品为主,现代副之)。
2.阅书质疑及新文学欣赏占一学分。
3.演说、辩论、笔记、古文学制造占一学分。
乙 本学年希望达到之目的:
1.长时间内之演说或辩论,益能晓畅精熟。
2.能标点与唐宋八家古文程度相等之古书。
3.能作五百字以上文法通顺之文言文。
4.对于新文学能作有系统之研究。
A.散文的研究。
a.白话文学之价值及其特点。
b.新文学之特质。
c.散文之条件。
B.小说的研究。
a.小说之特质。
b.小说之派别。
c.短篇与长篇小说之异同点。
d.小说之评论及其研究。
C.戏剧的研究。
a.新剧本之特色。
b.新剧之评论及其研究。
D.新诗的研究。
a.新诗之成立理由及其特色。
b.新诗之评论及其研究。
E.纯文艺的研究。
a.文艺之评论和原理。
b.文艺之定义与范围。
c.文艺之内容。
d.文艺之形式。
5.略读下列诸书: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桃花扇》《牡丹亭》《琵琶记》《西厢记》《长生殿》《元曲选》《宋元戏曲史》《陶渊明集》《杜工部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宋诗钞》《陆放翁集》《元遗山集》《白石道人歌曲》《柳河东集》《欧阳文忠集》《王临川集》《三苏全集》《归熙甫集》《姚姬川集》《曾文正公集》《龚定盦集》。
高级中学第二学年
甲 作业及学分支配——以每周四小时计:
1.讲读占二学分(以古代作品为主,现代副之)。
2.阅书质疑及古文学欣赏占一学分。
3.演说、辩论、笔记、古文学制造占一学分。
乙 本学年希望达到之目的:
1.演说、辩论保持第一学年既有之程度而更能精进。
2.能作千字以上文法通顺之文言文。
3.能标点与《史记》《汉书》《诗经》《楚辞》《国语》《国策》《左传》《礼记》程度相等之古书。
4.对于古代文学能作有系统之研究。
A.取材于《诗经》《离骚》《古诗源》《陶潜诗集》《杜甫诗集》《李太白诗集》《白香山诗集》以及盛唐以后有价值之诗:
a.古诗之优点。
b.诗之进化。
c.韵文之美质。
B.取材于《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论理谨严之文,以及秦汉以后各家专集之有价值之论辩文,作:
a.议论文著作之技术。
b.辩论文著作之技术。
C.取材于《资治通鉴》《史记》《国语》《左传》《国策》以及秦汉以后各家专集内有价值之纪事、状物、写景之文,作:
a.叙述文的作法。
b.描写文的技术。
5.略读下列诸书:
《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水经注》《考工记》《读史方舆纪要》《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荀子》《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董子《春秋繁露》,桓宽《盐铁论》,王充《论衡》《列子》,葛洪《抱朴子》,颜之推《家训》,郑樵《通志二十略》,朱子《近思录》,《王阳明全集》,黄氏《明夷待访录》《颜李遗书》,顾氏《日知录》,王氏《思问录内外篇》,王念孙《读书杂志》,汪中《述学》,崔述《考信录》,章学诚《文史通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严几道译《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章太炎《国故论衡》《检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国学蠡酌》,梁启超《墨子学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顾颉刚《古史辨》。
高级中学第三学年
甲 作业及学分支配——以每周四小时计:
1.国学概论占一学分。
2.文学概论占一学分。
3.文字学占一学分。
4.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占一学分。
乙 本学年希望达到之目的:
1.对于新旧文学均有成熟之作品,可供人欣赏。
2.发扬独创之天才,继续入专门之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