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第一学年

一、初中第一学年

1.教师的责任——专以指导学者以研究的门径,使他自己养成研究的能力和习惯。

2.学生的成效——能自用新式标点符号,能正确嘹亮的用国语谈话,能作三百字以上字句通顺、文理明晰之白话文,能分析白话文法、词性。

3.教学的课程——精读、国语文法、记叙文作法、略读、作文、演说、书法、国音。

4.精读的程序——

A.预习:

①时间——在课外。

②作者——略史及其著述之思想或学说。

③作品——形式和实质(详精读教学程序中)。

——参考本篇的作地和时日。

——参考与本篇实事有关系之实事。

B.指示:

①时间——课前。

②国音——注音、反切、字典、词源的使用法。

③语法——辨别词性及词之用法。

④标点法——种类、书法、段落、格式

⑤笔记法——综合分析的方法、整理的方法。

⑥作品观察——作品的轮廓及观察之中心、材料的配置、人物的个性、艺术的手腕、思想的趋向、作品的派别。

C.讨论:

①时间——在课内。

②作品形式和实质方面更正或补充其预习之结果。

③作品的艺术——描写的技能及全篇的要义(表明和含蓄背景)。

④作品中的问题——发生的原因、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⑤作者的动机——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D.结束:

①时间——讨论时各自笔记。

②整理——形式和实质(详精读教学程序中)。

③评感——批评和感想各抒所见,作为札记。

④批阅——每周或每月一次,注意其成绩

E.复习

①时间——课后。

②研究——本篇所含蓄的思想,研究所表现的人生问题或社会问题,研究题旨的揭示和辐射方法,研究本篇事实选择与排列方法。

③评感——我对于某问题的主张或某主义的辩论。

④批阅——自由交阅。

5.略读的程序——

A.时间与地点:

①课内在教室——预备质疑、讨论、批评。

②课外在图书馆或自修室。

③假期在家庭或学校或旅行地点。

B.材料:

①指定(参阅国文教程中略读诸书)。

②随意——从己之所好,择取一种(参阅最近文艺出版物选目)。

C.指导与检查(参阅讲读的程序及考查成绩)。

D.读书笔记——自由交阅,择优发表。

6.国语文法的教学——

A.取材——取材力求单简,以多趣味为标准。

B.教法——多举例证,少谈原理,以免枯燥之弊。

C.联络——联络精读教材举例,比较亲切有味。

D.教材分配——基本知识,当在精读中为形式的讨论,陆续授予,如词的使用、句的剖解等。

——本课教学,时内把平日讨论的指出一条线索,使成为有统系有条理的知识,完全做比较、联络、整理的手续,不重基本的讨论。

7.演说——

A.课内——重在思想、口词、发音、姿态,切实之指导。

B.课外——重练习,教者须参加共同批评。

C.范围——范围仅重技能的练习,若思想、语法、立局等,当在精读中注意。

D.当组织演说会、辩论会以帮助其进行。

8.书法——

A.课内——指导执笔的方法与临摹时应注意之点。

B.课外——每日限写几页,交与教者评阅,楷书、草书逐渐练习,成绩最好者,须揭示之,以资鼓励。

9.国音——

A.注意其发音之确切与音韵之关系,于精读中多加联络。

B.务使发展其兴趣,继续在小学之成绩。

C.常令国音字母写信或翻译,以增加其练习。

10.作文与叙述文另于作文教学篇详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