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略读

二、略读

(一)材料

略读所以养成阅读整理名著的习惯,其单独读书的能力。取材宜于指定的书目中,任学者择取一种。但教者认为有共同阅读之必要者,可指定之。

(二)时间

课内是质疑、讨论、整理的时间,阅读当然要在课外。但学生课外阅书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实际上恐怕读不完所规定的书目。但经我切实的估计,每天按二十四小时计,除掉规定上课、睡眠时间外,尚有十小时的余间,再除去运动、休息与各科预习,可从容读书的,至少尚有四小时,所以阅书进程表中,规定此数。

(三)指导

整部名著的阅读,开始时有当首先指示的几点:

1.作者之略史。

2.作者之学术思想。

3.作者于本书暗示的情感,或显示的主张。

4.本书的价值。

5.读本书所必须参阅的书籍。

6.读此书的目的。

7.阅读的方法。

(四)检查

A.课内检查法:

1.指定书中某段某章,令述其意义,公同评定。

2.令提出怀疑之点,公共讨论。

3.先指定某段令注意,然后指名问答其内容。

4.令各提出精彩之一段,供全体欣赏。

5.有相当之机会,行各种之测验。

B.课外检查法:

制定《阅书进程表》,令各自填注,一周后交教者评阅。

img

(五)举例

江苏第三师范学校前三年中,分年指定共同必读之书:前期第一年读《论语》,第二年读《孟子》,第三年读《左传》。今摘录其前期第二年略读的指导方法:

本学年每周国文七小时,《孟子》研究占二小时。除《孟子》原本外,兼发参考及补充讲义。每周先由教师发本周研究进程表一份,指定研究章目,并开示笔记大纲,由学生于课外修习。讲堂两小时,为质疑、问难、共同讨论及教师公共指导之时间。其研究之进程,大略如下:

1.孟子之事迹——游梁;游齐;由宋归邹至滕至晋。

2.孟子和同时学者之辩论——许行、陈仲、匡章、朱img、夷之、白圭、淳于髡、慎子、告子及其他。

3.孟子和诸子弟子的讨论——公孙丑、万章及其他。

4.孟子之性善论。

指导进程表举例——孟子之事迹(游梁)读本:《孟子集注》第一章至第六章;参考书:焦循《孟子正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魏世家》。

笔记大纲——

1.孟子至梁以前梁之国势。

2.孟子对梁所抱之政策。

问题——

1.当时七国战争,与现世列强交争有何异同?

2.当时一般平民对于国家之观念如何?其生活之状况如何?能本此六章为之证述否?

3.梁惠王、梁襄王为人之比较何如?

读后评——

1.试评孟子义利之辨。

2.孟子云天下“定于一”,又云“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其后秦一天下。非不嗜杀人者,天下亦能定。试评孟子所言,是否有当。

3.试评孟子此言,对于现世尚可援信否。

(六)考查成绩

关于考查略读成绩的方法,计有检阅笔记、问答内容、测验、略讲等种。独于检查学生读书笔记,有许多困难:学生有时不读书而抄书,以敷衍塞责,督促稍严,谓为无暇晷作札记;有谓不识札记体裁者;及至教师批阅札记时,自然与改文不同,人多疑教师之情!双方苦恼,屡次增加。以我之见,生徒即不读书,只抄书一遍,其脑中亦未尝无书,况犹有考查方法以继其后。此项札记少则一周交一次,多则二周或一月交一次,以逐日阅书所得,至日曜日誊抄之。札记以所读书籍为限,取讨论式及表解式最为适宜,不必取日记体裁。至于教师,以各人读书不同,记载不同之札记,逐书勘验,答其疑难,加以批评,恐自费尽心血,无惰懒之嫌也。诸法均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