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考虑

二、教学方法的考虑

至于方法是否适当,在拟定的时候,至少要提出下列三个疑问加一番考虑:

(一)这样能否养成学者自学的习惯?

(二)这样能否引起学者求知的动机?

(三)这样曾否给予学者自习的工具?

要想解决这三个问题,还是在教者因时致宜,随机应变,不必采取固定的方式。就我自己的经验说:高年级宜多用问题讨论,低年级宜多用启发,至于讲演式非到不得已时,不能完全放弃,因为文字所含的思想情感,非借言语,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彻底的领略。有时候用言语不能形容尽致,更得用其他方法——表演、描写、比仿——来达到圆满的目的。

可是在眼下,中学教师(不管是教哪一科的,尤其是半路出身的国文教师)十之八九,都是用专门注入式的方法,只知在讲堂上讲,学生“自学的问题”“求知的问题”“自习的问题”一概不管,大家演为习惯。如有一人不是这样教法,他不管根据什么教育原理,有什么研究,用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就大家一样地反对,甚至牵制起旁的问题,使你不能再用。

我以为要想改革中学教学方法,必先从改革教师入手,改革教师的第一要着,就是改革高等师范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育学科内,受特别训练和练习;其次要和现代中学教师和未来的非高师出身而充当中学教师的,在学校组织研究教学方法的团体,切实地去讨论研究和调查,施以相当的改良方法,然后才能谈到以上的三个问题。

《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在沈阳高师讲演的一段,可以使我们看出教学方法的失败——

“……中国人教授多用注入式,西洋人教授多用启发式,而在注入式的习惯,就发生许多毛病。听说某地方有个学校闹风潮,就是因为教员上课紧问学生的缘故。像这样事情,在西洋人眼光看,在教育原理上看,都是不能不承认学生的一种最大谬误。西洋人考察教员教授的好坏,多拿教员和学生在讲堂上双方说的话多少做标准。若是教员在讲堂上只是讲,学生也只是听,差不多这个教员就不能算合法的教育者了。我不知道中国学生的思想是怎样,但是我希望中国学生要努力启发自己的能力,在讲堂上务必要极力发展自己的本能,去问,去研究,去想,能够这样,他日在社会上就可适用这种学识能力做出种种事业来。我有一个比喻,就像拿学英文说,假使教员在讲堂一味念,学生也一味听,不能练习去说——我知道英文不会学好的。学英文是这样,学别的也是这样……”

在《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教学法一节里,指示中国中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很多,我们很可以作参考:

“中国今日的中学教学方法,是一种讲演式的教授法,学生居于被动的地位,无自动的精神。……现在美国教育最新的趋势,不仅使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历程,并进一步使学生自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国今日教学法,譬如踢球是只教学生研究踢球方法,不叫学生自己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