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关于加强计划发行,缓和当前图书供应工作中紧张状况的通知
(61)文出胡字第363号
(1961年4月8日)
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图书供求关系出现了十分紧张的状况。一些重要书籍,好久没有得到补充,已经形成长期脱销;新出版的书籍,品种少,数量少,进不敷销;过去储存的一些质量较好的书籍,货底越来越空。读者纷纷反映买不到书,意见很多。
为了缓和当前图书供求之间的紧张状况,防止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更为严重的局面,除出版方面必须努力争取尽可能出版较多的书籍外,发行方面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查情况,研究办法,挖掘潜力,克服目前的暂时困难,并为今后进一步加强计划发行创造条件。特提出以下意见,供你们参考。
一、摸清读者需要情况,求得心中有数。要了解大城市、中等城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些什么书?工矿、农村最迫切需要的又是些什么书?要进行具体分析,哪些是确实最迫切的需要?哪些书虽也可大量销售,但暂时也可以不供应或者少量供应。各省、市、区书店应将读者急需的图书品种和数量,开出书单,汇报给有关出版社和发货部门,供出版社安排出书计划时参考。各省、市、区书店应选择若干地区、机关、企业、学校,作为试点,进行调查研究,或举行读者调查会,调查书籍供需情况及问题,搜集各方面读者对于图书发行工作的意见。在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应随时向党委宣传部及文化出版机关汇报。
二、大力改进图书在书店内部的分配工作。各级书店都要进一步明确图书分配的原则和进货的范围,要强调保证重点,保证迫切需要,反对平均主义、反对贪多图全。哪些书只发给大城市,哪些书只发给中等以上城市,哪些书不适合农村需要(不适合的坚决不要发去),哪些书应多发农村、少发城市等等,都要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相应地改变征订和分配的办法,并提高审核工作的水平。各地书店在进货时应注意选择品种和认真核实数量,不适合本地需要的坚决不进;在本地无迫切需要的尽量少进或不进。这样层层负责,层层把关,使有限的图书分配得当,尽可能减少此存彼缺的不合理现象。
三、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加强计划发行。不同的图书应采取不同的供应办法,分别送给最迫切需要的读者。例如重要的政策文件、政治理论学习材料首先供应当地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团体、学校,学术著作、某种专业需要的重要书籍应首先供应有关的科学研究部门、大专学校、图书馆和学者、教授、专家、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需要等。某些大城市可试办一种基本读者的供应制度,按照新书的性质分别首先供应某一类读者。各地书店要严重注意门市部图书供应的品种和数量,不要无目的地过多地陈列样本;也不要有“惜售”思想,扣住许多书籍不卖。凡是公开发行的图书,都要有一定数量在门市零售,一般性的书应以门市零售为主。有些图书,已经供应了相当数量,而又不是什么重要著作,除少数大城市的书店外,一般以售完为止,不必再留储备。
目前有些图书馆和机关、团体、学校购书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图书市场的冲击力很大,有些数量有限的图书几乎全部被集体读者购去,一般读者看不到新书。因此,今后对公费购书须予以注意,应研究他们的实际需要情况,区别对待,防止他们购买不必要的复本,应保证的必须保证,应控制的必须控制。
四、清理各级书店仓库里的存书(包括积压在转运站、中转店和发行所的存书)。据统计,1961年1月底全国书店存书(除去中、小学课本)约有10亿余册,其中绝大部分在门市部。但也有许多书,长期积压在仓库中,不能和读者见面。在门市部的书,也有由于分配不合理(例如有些专门著作和大部头的书发到了人民公社书店,有些书在这门市部大量积压,在另一门市部又长期脱销,等等),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彻底清理仓库,调剂有无,使书籍的分布尽可能合理,对于缓和供需矛盾有极大意义。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各地书店人员树立全局观念,反对本位主义,发扬相互支援、相互协作的共产主义风格。同时也要做好组织工作,有计划地把不适合农村需要的图书坚决调回城市(的确适合农村需要而农村缺乏的图书也可调到农村去)。
五、大力开展旧书回收业务,从社会上吸收闲置的图书以供应读者需要。据统计,从1950年到1960年,全国新华书店销售出去的图书有118亿册,如果收回以后经过挑选可以再流通的书有1%就等于增加1亿多册书的货源,潜力是很大的。因此,各大中城市的书店应根据条件积极开展旧书收售业务,但应防止强迫回收。收回来的图书、课本、杂志须经过选择、鉴别,再分别出售。其中一部分确实无用的书刊,可送造纸厂作造纸原料。小城市和县书店如因条件所限,可以重点回收,或在附近城市书店的帮助下进行,或不作此项工作。为了避免销毁历史文物和珍贵版本,对解放前出版的图书和古书,如有需送造纸厂销毁的,必需报送文化行政机关审查批准。
六、进一步改造和利用租书摊、铺,促使他们在缓和供需矛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据估计,目前全国约有5000家以上的租书摊铺,在有的大城市里有一二百家之多。应该对他们加强领导和管理,利用他们的力量,协助他们扩大出租书籍的品种、数量和读者范围,供应他们新书、好书。这样既可以减轻读者的负担,又可以缓和供需矛盾。特别是少年儿童、青年学生对于文艺读物、连环图画的需要,可以通过借阅得到满足。各地书店,特别是农村书店,如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开展租书业务,以补图书供应之不足。
七、在图书供求紧张的情况下,特别要教育书店工作人员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更加热情地耐心地接待读者,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地读者迫切的需要,要千方百计地尽量协助解决。在书籍供应紧张的时候,书店如有必要规定一些供应办法,必须便利读者和注意政治影响,不能只顾本单位的便利或只从技术上考虑问题。门市部是书店联系读者、了解供需情况、听取意见的最好的场所。营业员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需要,了解发行效果,研究供需情况,向领导汇报,以便更好地处理供需关系。
各地文化出版行政机关接到这个通知后,请即向省、市、自治区委宣传部和人委文教办公室汇报,请求他们给予指示,在党委的领导下,采取适当办法,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并参照以上措施,动员出版发行部门的全体同志鼓足干劲,坚定信心,努力做好工作。目前图书供求关系的紧张状况,正是督促我们大力改进发行工作的有利条件,应抓紧这个时机,改进工作,缓和图书市场的紧张状况。各省、市、自治区的供需情况、具体安排和工作经验等,请及时汇报我部。
(据文化部出版局编《出版工作文件选编(1958—1961)》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