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事业建设
出版事业:
1.出版指标
报纸:以1962年为基础,1963—1964年基本维持,1965—1969年逐步发展,每拉平均累进7%。
杂志:以1962年为基础,1963—1964年控制品种,增加缺门杂志,发行数量基本维持,1965—1969年品种与发行数量逐步增长,每年平均累进8%。
课本:1963—1964年保证入学学生需要,提高课本编辑及纸张和印刷质量。1965—1969年按照教育发展计划,保证课本的数量和质量。
一般图书:在1962年出版2000种的基础上(其中新书750种)1963—1964年继续“适当增加品种,严格控制印数”,1965—1969年每年平均增长10%。
图片画册:1963—1964年力争维持1962年数量水平,积极提高质量。1964—1969年解决高级和大型成套美术画册的物资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逐步扩展数量。
2.出版事业建设
加强原有的出版社使之成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出版机构,并将其中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改组为“辞书出版社”,成为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及其他辞书的专业出版社。
在原有中华书局图书馆的基础上筹建“上海市出版局版本图书馆”,前三年完成收集、整理上海历来出版的书刊样本、重要原稿和手迹,并重点地收集外地出版的书刊。至1969年逐步使之成为全国性的版本图书馆。
由“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与“文化部版本图书馆”合作编集《‘五四’至解放全国出版物目录》及《近代图书综录》(均暂定名)大型工具图书,《‘五四’至解放全国出版物目录》计划1969年前完成。此外将编辑《申报索引》及编写《中国出版事业史》(暂名)等工具史料图书。
1963—1969年内,各项事业建设所需经费及投资,将全部由企业利润解决,七年内争取为国家积累资金5000万元,上缴财政充作预算。加强企业经营,整理历年资料,编出一本内部参考文件。
印刷工业
上海书刊印刷工业在1963—1969年期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国家少量基本建设投资和其它单位协作逐步完成设备检修、更新和扩充部份新型设备,加强薄弱环节,使铅印、胶印及装订设备成龙配套。印刷生产力将有进一步发展,印刷质量将继续提高。同时印刷体系经过调整、改建,完成10个全能专业重点厂(其中包括铅印厂4个,胶印厂5个,装订厂1个)和其它4个铅印厂及5个胶印厂。主要重点厂将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原稿的保管库房。此外将扩大和提高影写版的使用和质量,并使珂罗版机械化。
至1969年,铅印生产力年产达120万令,胶印年产达300万色令。铅印、胶印、装订、机修和印刷原材料等各方面,分别规划如下:
1.铅 印
铜模:前三年完成推陈出新、整理旧有字体字形工作,争取1963年开始比较普遍的使用新铜模;逐步创造新铜模,至1969年完成3—5付,并投入生产。
排字:1965年前突破排浇机技术关,设计定型,1965年开始少量试制,至1969年达到排字机械化20—30%,打好彻底消除排字手工劳动的基础。
浇版:逐步改进原有设备,前三年达到消除铅中毒职业病,至1969年完成浇版机械化。
印刷:提高和扩大三色版印制质量和使用,以适应印制高级画册需要;至1969年全面实行新型工艺操作,以压缩生产辅助工时,提高印制水平。
2.胶 印
照相制版:研究三原色照相制版,试制电气控制,使晒版及辅助工作自动化;至1969年基本上达到消除以修版为主的制版工艺及改变目前多套色的印刷方法。
印刷:1965年前达到重点厂单机自动化,至1969年全面完成自动化装置。
3.装 订
争取三年内完成包封面机和多能折页机的设计、试制工作;逐步制造推广,至1969年达到部份重点厂装订自动化。
4.机器设备维修和制造
1965年前建成全能机修厂,逐步更新各厂现有设备,同时完成全市机修网,使一、二级维修工作由印刷厂自行解决;1965年起试制“双反米力机”、“多能排浇机”、“精密自动照相机”、“高级自动胶印机”等及其他自动新型机器设备。
5.印刷原材料
1965年以前解决橡皮布、厚型纸、薄型纸等印刷原材料质量水平,达到能印高级画册的要求;1963年起增加网版的生产,1965年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试制150线以上的机械划线网版,除供应国内需要外,并扩大出口,争取外汇。1965年起逐步自行试制高级油墨、滤色片等印刷原材料。
6.为了全面的提高印制质量,积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大力开展印刷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前三年建立印刷技术的科学研究系统。
7.加强印刷管理
总结经验,制订成套的技术管理和工厂管理的制度,在“五定”、“五保”的基础上,对所属工厂坚持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立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发行工作
继续大力提高发行工作的质量,有区别地积极地满足读者需要。
1.上海新华书店到1969年对全国发货总额将达到3.3亿册,为1961年的208%。1961年预计全市图书纯销售额4764万册,平均每人有书4.5册;1965年全市图书纯销售额达到5500万册,为1961年的115%,平均每人有书5.5册;1969年全市图书纯销售额达到1亿册以上,为1961年的210%,平均每人有书8册以上(预计全市人口达到1200万人)。
2.1961年全市已有图书发行据点199处,平均为5万人口设一个发行据点;1965年达到210处,平均为4.8万人口设一个发行据点。其中增设中文新书门市部5处,中文旧书门市部5处,外文图书门市部1处;1969年全市图书发行据点达到250处,平均为4万人左右设一个发行据点。其中在1966年至1969年增设新书门市部30处,达到221处,包括扩建黄浦区第一书店为全市规模最大、具有第一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新书门市部,备货从现有2万种增至5万种以上;新建文学、美术、教育与体育等新书专业门市部和读者服务部、租书公司等服务性机构。1966至1969年,增设中文旧书门市部7处,达到23处;增设外文图书门市部3处,达到6处。要求经过七年的调整和建设,在全市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图书发行网体系,它将包括古、今、中、外、旧书、租书等各类图书门市部和图书的整理、修补、储藏等一整套辅助性机构。
3.继续加强外文书店为政治为生产为科学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古旧书店应不断加强古旧书收购业务,加强翻印重要版本书、残缺丛书、期刊,有计划的与国内主要藏书机构协作,成套的翻印地方志等重要古籍和影印有价值的珍本,发展国画、木刻水印等我国传统艺术,注意风格,丰富多采,并推广现代版画的复制品的销售,建立和扩展裱糊工场,发展我国传统装裱业务。
实现上述规划的要求和指标,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全体干部的共产主义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实践,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指示,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以毛泽东思想指导出版工作,鼓足干劲,高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
(据文化部出版局保存的原件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