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在《知识丛书》编委扩大会上的讲话

*周扬在《知识丛书》编委扩大会上的讲话[1]

(1961年8月3日)

编这套丛书,我表示拥护。由胡愈之同志担任主编,很好。胡是文化出版界的前辈,很有经验,过去是出版界的重要设计人,如办生活书店,胡就是重要设计人之一。现在忙于其他工作,但分出一点时间搞出版工作,也很好。出版界有进步的传统。电影、戏剧、新文化的各方面,都有进步的传统。参加这方面工作的,有共产党员,也有非党马克思主义者。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是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提出来的,但也可以说是“五四”传统的发挥,是“五四”积极方面的发挥,消极方面的克服。如电影,就继承了左翼时代的进步传统。当然,如果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水平,是不对的,如把我们现在的电影、出版办得同过去上海时期一样,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继承过去好的传统,也不对。所以,这套《知识丛书》现在由胡愈之同志主编,这是佘太君挂帅,我很拥护。过去,生活书店出了许多好书,有些现在还保留了下来,当然,大部分没有保留下来,但在当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的书,保留下来的总是少数,我国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历代的书籍,保留到现在的也只是少数,但就是这样,我们现在看起来,也还是觉得很丰富。

最近,出版界有几套书很值得重视。第一,是几套教科书,有理工的、有文科的。这是很艰巨的工程。理工方面的情况如何,我不知道,文科方面,有许多问题,两年内还不一定都编得出来。编书有一个合作的过程,有一个奋斗的过程,有各种问题,例如:是集体编还是个人编?是青年人编还是老年人编?这种观点还是那种观点?这些都只能通过自由讨论来解决,要发展自由讨论,不要怕引起争论。不要勉强青年人服从老年人,也不要勉强老年人服从青年人,要追求真理。这几年经过一些运动,青年人的意见老年人不敢反对,有些做法也不敢改变。例如,群众路线我是拥护的,但编书采用大兵团作战的办法,好不好?值得研究。最好还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编。否则,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各说各一套,有的只提一些感想式的意见,提不出论证,真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现在要提倡科学精神,要靠论证办事,不能靠感情办事。第二,上海正在编《辞海》,花了很大力量,这工作也很重要。我在上海时提了个意见:不一定每条都写得很正确,但不要随便贴标签,不要都做结论。给古人做结论,很难。给现在的人做结论,还要讨论多少天,他自己还可以参加;古人,自己又不能参加讨论,做结论就更难了。第三,就是《历史小丛书》、《知识丛书》。这无论从文化普及或提高来看,都是迫切需要的。

现在迫切需要知识,同需要粮食和副食品一样。能不能说我们干了这些年革命就是没有知识?没有知识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过去有人说:共产党不学有术,民主人士有学无术,这说法是错误的,其实这是不赞成搞革命活动。整个共产党、进步界,应当说很有学问,水平应当说不是很低,包括科学界、文艺界。当然,主席是最有学问的,比起主席来,我们还很低。我们不断强调知识的重要,不但要有书本知识,也要有实践知识。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知识,革命就要失败;反过来,没有书本知识,也不行,特别是在建设时期。58年,我们强调参加劳动,同时也强调文化。文化革命有两个方面: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不参加劳动,缺少对工农群众的状况的了解,缺少工农思想感情,也就没有方向(如张庚同志前一个时期下去了,他对这方面就有了体会)。这里有个思想改造问题,知识分子参加了工农群众的生产和斗争,思想领域就可以扩大。不是要把他变成体力劳动者或是社会活动家,而是使他的业务有明确的方向,在广阔的思想领域的背景下更好进行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工农也要有文化知识,要提高工农群众和干部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强调思想改造比较多些,这是应该的,但强调知识不够。现在要着重强调掌握文化知识。现在不是知识太多,而是知识太少,不是文化太高,而是文化太低。知识不足,大大的妨碍了工作。所以要出版《知识丛书》,要从各方面来满足对知识的要求。如果说出版工作配合中心任务,这就是最中心的任务,最根本的任务。当然,我们要掌握党的路线、政策,但没有知识,也很难掌握。我们要发扬民主,但没有文化,民主生活也很难保证。被领导者没有文化,很难充分发表意见,领导者没有文化,很容易简单粗暴。

轻视文化知识,只是片面强调政治,这种观点是有害的。过去我们批判过“有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现在我们又要批判“劳动积极学习差,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如果青年都抱了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是对国家不负责任。所以,高教部最近提出学生考试不及格,要留级。一定要掌握文化知识。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这话是很深刻的。没有文化知识,没有专家,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也许二、三百年以后,才可以不要专家,因为那时大家都是专家了,但是在座的恐怕都活不到那时候。现在最需要专家了。那些轻视文化知识,轻视读书,轻视专家的观点,对国家都是有害的。凡是致力于提高文化知识的工作,那怕是一点一滴,都值得尊敬。所以,出《知识丛书》,对国家、对人民是有利的,这方面要做很大的工作。

毛主席说,知识只有两种,就是生产斗争的知识和社会斗争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一种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科学都要大大发展。这些年,文学艺术有很大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也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得比较少些。这些方面的书都要出,要从各方面满足需要,要满足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过去文艺书、政治书出了不少,知识书出得少了些。出版社专业分工有好处,但也有缺点。专业的好处是出书专,但缺点是只出自己这一门专业的书,不出旁的书,“隔行如隔山”。应该既有专业的,也有综合的。分工是需要的,分得过细也不好。现在出版社、报、刊,都是专业的,文工团也是专业的。甚至冶金工业部还有冶金艺术学院,何必呢?分得太死了,不好。专业文工团,我过去也赞成过,过去没有考虑人要吃饭这个问题,如果人可以不要吃饭,你尽管搞各种专业文工团好了。所以,分工也不要太细,出一些综合性的、适宜于各种对象的,包括各方面知识的书,一定会很受欢迎。

出版这套丛书,当然有困难:一个是忙,写五万字,要化二、三个月的时间;一个是怕,怕写错了受批评。忙,只有挤时间,没有别的办法。怕,思想顾虑,我们要解决。写文章写书,不能要求每篇都百分之百的正确,这样要求是反科学的。现在工作做错了,不过在小会上批评批评,文章写错了,人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公开批评。但是,批评也不要怕。对《知识丛书》的要求,只要材料充实,没有反动观点,也就是不违背六条政治标准就行了。自然科学书、历史书,违背六条标准,总是很少的吧?至于理论上的错误,学术观点上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写,错了,大家可以讨论。要把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学术问题分开来,要划条界线,不要轻易越过。过去往往轻易越过,把学术问题提高到世界观问题,再一提高,就成了政治问题。现在要控制一下,不要把学术问题随便提高到政治问题,甚至也不要随便提高到世界观问题。学术问题,有些是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政治观点,但有些也并不反映世界观和政治观点。同志们应该放手写,不要顾虑太多。(胡愈之同志是主编,你能保证一本书不出错?如果出了错,群众写信来质问,怕不怕?)

现在要提倡好的学风:一个是提倡材料充实,反对空论;一个是提倡学术见解自由讨论,对学术问题,要采取商量的态度。不要怕讨论,要发展自由讨论。已经出版的历史小丛书,难道就能保证没有一点错误?一本《知识丛书》,其中有八分正确的,二分错误的,也是好的,就是其中有六分是正确的,四分是错误的,也还是有益的部分多些。培养青年,如果只让他读正确的书,是不行的。现在有些青年读者,要求只给他吃“味精”,要求只有精华,没有糟粕,这是不可能的。这好像要求吃一颗原子药丸,可以管几天不饿一样。要告诉他们,书里面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对书里面不对的地方,你有知识,你可以写批评文章,但是只有感想没有论据的意见,作者也可以不听。观点是从材料来的。学术观点,只要不违背六条标准,一律采取商量态度,不要加帽子。现在要求我们出版的书都没有唯心主义,这是办不到的,这好像要求我们工作中没有一点主观主义一样是办不到的。唯心主义,只能经过批评和斗争,逐步减少。我们要同唯心主义作斗争,但是有些唯心主义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去学。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还要聪明些。所谓聪明的唯心主义,是指辩证的唯心主义,愚蠢的唯物主义,是指机械唯物主义。现在我们对机械唯物主义比较容忍,而在批判唯心主义的时候,又往往连其中辩证法的成分也一棍子打死,这是不对的。编书,要求态度认真严肃,从编写到印刷都要认真严肃;但并不是要求百分之百马克思主义。要求百分之百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可能的,要求严肃认真是可以的。采取认真严肃的态度,不是马马虎虎地搞出来的,读者看了以后,就会觉得你的确是经过认真劳动的,不是草率的。

对《知识丛书》就讲这些,现在讲点对出版工作的意见。

出版工作成绩很大,编辑同志做了很多工作,应该得到社会上更多的重视。

对出版工作,总的要求是提高质量。这个问题过去定一同志已经谈过,但在一个时期内对质量问题注意不够或者不注意。出版工作,质量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书,是教育人的,不讲质量,讲什么?粮食是要供人吃的,要有营养,书如果只是数量多,对人没有好处,奚用多为?过去一提到质量,就怕违反多、快、好、省,怕说违背总路线。当然,一定的数量和品种(特别是品种)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则是质量。盲目追求数量(我并不反对数量),这是企图花费最少的劳动取得最大的成果,反正国家拿纸嘛。印数,只要有纸,很容易,而质量,则要求花很大的劳动。过去有一个时期,书籍印数由发行来决定,这不好。当然,出版社要参考发行的意见,但不应当只根据发行需要来决定印数,要根据书籍内容对人民有益还是无益。无益的,即使销路大也不印,有益于人民的,即使销路少,也要推广。多、快、好、省,是统一的,而在出版工作,一定先要求“好”。出版社是文化学术机关,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而应以发展文化、教育人民为目的,以满足人民和研究者的需要为目的,以普及文化,提高学术水平为目的,所以一定要“好”。快,也要看具体情况,不能说限于几天之内才算快。比如,出版托尔斯泰全集,原拟五年,由于更好地组织了力量,三年可以完成,这就很快了。要这样来计算“快”。至于印数,不完全决定于需要,还决定于纸张,纸张少,就要控制。如《历史小丛书》虽然需要,但教科书更需要,就先满足教科书。总之,多、快、好、省,要以好为中心。

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降低质量而是促进质量的提高,是鼓励真正花费了劳动的研究著作。所谓质量,不等于要百分之百的马列主义,还有学术质量,艺术质量。有些书学术水平虽还不算高,但对研究者说来是有价值的,这也是质量。如果既没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又没有参考价值,何必出版?如果没有质量,宁可少出些书,也不要紧。“二百”方针和提高质量不是对立的,正是要通过“二百”方针,通过相互竞赛来提高质量。要把尺度放宽些,把学术的路子放宽些。真正是反革命的,违反六条的当然不出,出了毒草,当然要批判。只要不违反六条,又有价值,就可以出版。出版社只要管两件事:一是不违背六条标准;二是要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至于有没有唯心主义,不要紧,出了唯心主义,可以不要出版社检查。当然,如果违背六条标准,要批评,但如果偶然出一本,也可以不批评,提醒一下也就可以了,这样就没有什么压力。所有出版社都要注意质量,从内容到装帧,都要注意。

出版社既不是盈利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而是文化学术机关。因此,要克服旧出版社的商业盈利观点,也不要把出版社办成衙门,叫人家不敢进来。出版社要做到使著作家来来往往,感到亲密。不仅仅是接洽稿件,拿稿费,不要使人家觉得是来看出版社的脸色。要“谈笑有鸿儒”,也要“往来有白丁”,往来有白丁,劳动人民才上门。现在是谈笑无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不很好。出版社要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但著作界是出版社直接服务的对象。要把著作界的劳动成果变成产品,发行到人民中间去,要为著作界提供方便,提供有益的意见。不要高踞于著作界之上,而是为他们服务。过去,听到作者反映,出版社态度很傲慢。过去商人办出版社,要巴结作家,你不出他的书稿,有别人出。现在是只此一家,这里不要,别的地方也不收。所以,无产阶级专政,一定还要有民主的一面。搞得好,最能发挥作家的积极性,搞得不好,挫伤积极性也是很厉害的。所以,在座出版社的同志,你们都是掌握了很大权力的,我也有权,但我的权比你们抽象些,只能在开会的时候适当发挥一下,你们则是天天在那里行使权力。你们要时时刻刻感到自己的责任很大,要时时警惕。要随时注意精神生产力是否旺盛,要发现人才,尊重劳动。社长和总编辑有更大的责任。

在出版社内部,要重视编辑。过去我们反对右派分子的教授治校,编辑治社的谬论,但我们并不反对教授在党委的领导下参加治校。什么是领导?这个问题可以研究一下,不是都懂得了的,我也是最近才有所领会。领导,就是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或少数积极分子的积极性。积极分子之所以需要,就是要通过他们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是通过他们去压制群众的积极性。现在有些地方的积极分子,反而是妨碍群众积极性,例如,有的单位的团支书、人事工作同志,群众看到他们,不是跑过来和他们谈心,而是怕同他们接近。积极分子应该带动群众的积极性而不是妨碍群众的积极性。对学校、研究机关、出版社搞行政工作、人事工作的同志,应该尊重。但要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在学校里,主要的劳动者是教员,在出版社里主要的劳动者是编辑。他们要为教员、编辑服务,保证他们的工作条件。当然,不是马寅初所说的党委要保证吃饭,马寅初主张学校要党委,是对的;但他说没有党委,教员就吃不上饭,好像要党委只是为了保证教员吃饭,这是错误的。行政工作要保证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是否发挥了,群众是否敢讲话了,这是测量领导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标志。

出版社要把著作界看做依靠的力量(听说李六如同志对文学出版社很不满,说出版社随便叫个人去送合同要他签字,不能谈什么。请韦君宜同志不要紧张,这是过去的事)。出版社是文化事业,是学术机关,是为著作界提供便利条件的机关,要使著作界感到是自己的园地,是他们自己的出版社,使他们爱出版社。在出版社内部,要信任编辑,要依靠编辑,要使编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个出版社办得好不好,要看你这个出版社积累了多少好书;培养了多少出色的编辑,他们有没有积极性,敢不敢讲话;还要看社会上对你这个出版社有没有好的印象。而不是看你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

出版社里面,也要发扬民主。要让编辑发表一点意见。最近文艺界开了一些会,会上提了不少意见,很好。编辑和教授,也要提提意见。出版社要同作家通气,行政工作要同编辑工作通气。通气就要民主。过去发动大家互相批评,发动大家检查质量,但发动大家对领导提意见比较少。发动外界对出版社提意见也很少。

以上我只是提点希望。至于出版工作的成绩,当然要充分估计。你们花的劳动,决不是白费的,每一个读者接受一本好书,他们感到有所收获的时候,他们是会感激出版社的。

(根据记录整理)

(据文化部出版局保存的原件刊印)


[1]《知识丛书》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胡愈之倡议和主持,人民、人民文学、中华、商务、世界知识、科学普及六家出版社出版,至1965年共计出版83种,由于“文革”而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