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走向现代文明的银幕见证(1951—1977)

第一节 藏族走向现代文明的银幕见证(1951—1977)

从考古学的实证研究出发,早在4000多年前,雅鲁藏布江的周边就有了藏族祖先的活动踪迹。在藏语中,“雅鲁”指的是从天上来。这条2000多千米的大江流经藏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在这片热土上,辉煌的象雄文明与藏传佛教文化、迷人的民族风俗人情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都成为近年来无数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与心灵栖居地。

1951年前的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这种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贵族和僧侣的联合专政,并占据了藏族聚居区的所有生产资料,包括对农奴的绝对处置权。这一制度下的西藏,等级森严、刑罚残酷,广大农奴和奴隶作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受到深重的压迫和残酷的剥削,而且“来世”的命运也被“神权”所操弄和要挟。在此背景下,农奴的悲惨命运与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形成了明显对比。

这种统治制度,自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大批解放军、知识分子、援藏工程技术人员涌入西藏,为封闭的西藏吹来了文明之风。1959年后,藏族民主化改革进程明显加速,藏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迈开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虽然其间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但藏族人民所催生的平等思想、民主思想等现代文明,却已经落地生根。

1951年到1977年,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的故事片产生了10部,分别是《金银滩》(1953)、《猛河的黎明》(1955)、《暴风雨中的雄鹰》(1957)、《五彩路》(1960)、《柯山红日》(1960)、《昆仑铁骑》(1960)、《草原风暴》(1960)、《金沙江畔》(1963)、《农奴》(1963)、《阿夏河的秘密》(1976)。这些电影见证了藏族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藏族现代文明起航的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建构与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开始进入藏族人的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