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元素打造与内容为王

三、情感共鸣元素打造与内容为王

从影响力视角来说,藏族题材电影的内容元素至为重要,“内容为王”同样适用于电影。其中,内容主要包括情感共鸣元素、叙事视角与节奏、视听吸引力元素等。从藏族题材电影的实践来看,“内容为王”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21世纪以来的部分电影或纪录片,总是把藏族题材电影理解为“宗教寺庙和自然风景”,喜欢从视听吸引力元素去构造电影,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共鸣元素,进而使得部分藏族题材电影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有些藏族题材电影,虽然有着较好的内容,但其叙事节奏拖沓,视角转换单一,同样影响了电影的观众接受度。

所谓情感共鸣,一般是指电影所呈现的情感表现、情感形式、情感变化等,能够迅速感染观众,引发观众自身的强烈情感反应。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牺牲自己,把生的机会给了露丝,就戳中了观众泪点。观众被这种超越贫富与阶级鸿沟的爱情所震撼,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藏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中,“以信仰荡涤心灵”的朝圣之路,以及虔诚的身姿与动人心魄的追问,也很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打造情感共鸣的几个元素,大多具有普世情怀。具体来说,情感共鸣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牺牲精神。在电影中,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甚至拯救世界的情怀,通过艺术渲染,往往会使观众的情感得到净化,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体现较多。二是亲情渲染。如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对母女情感的渲染,就颇有情感冲击力,进而使其树立了极好的口碑,票房也一飞冲天。三是坚贞信仰。谍战剧《风筝》中,坚贞信仰曾让观众深受震撼,并以此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事实上,谍战剧大多都是以信仰为底色,情节推进为辅助,给观众更多层次的精神洗礼。四是兄弟情义。香港电影很多都是以兄弟情义为核心,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催泪高潮。如电影《英雄本色》中的兄弟情义,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五是宗教共鸣。从宗教的视角出发,信仰同一宗教的人总是会更容易引发共鸣。宗教所体现出的坚韧、诚实可以跨越种族与国界。如印度电影《萝莉的猴神大叔》,就是宗教般的坚韧与真诚,跨越了印巴两国的世仇,谱写了人间真情的乐曲,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从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实践来看,其对情感共鸣元素的打造,还远远达不到观众的心理需求,情感共鸣的力度与广度普遍不高。在新中国成立十七年的电影中,藏族题材电影的政治元素色彩十分明显,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无论是战争类题材电影,还是阶级斗争类电影,均会出现审美模式套路化问题,其情感共鸣元素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逐渐难以引发观众的心理共振。改革开放以后,藏族题材电影逐渐多元化。《盗马贼》《红河谷》《益西卓玛》等藏族题材电影,均以出色的艺术构思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红河谷》中的恩怨情仇与家国情怀,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力,进而使其成为藏族题材电影中受众面最为广泛的作品之一。21世纪以来,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等电影,确实给观众以全新的情感体验,能够让观众触摸到藏族人最真实的心跳,进而在世界获得了声誉。

在藏族题材纪录片中,支援西藏、发展西藏曾经成为纪录片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后,西藏的绝美自然风光,一度令观众神往,进而又发现了藏族的宗教魅力,这些都成为藏族纪录片的顺势选择。21世纪后,藏族题材纪录片在关注自然风光与宗教风情的同时,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普通的藏族人身上,着力呈现藏族人的喜怒哀乐与时代变化,其情感共通性与情感共鸣元素的打造日益突出。但纪录片毕竟受到“客观要素”的制约,其情感共鸣元素的打造,远不如藏族题材故事片。

综上所述,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响力构建,既受到传播方式的影响,也有解读话语权的争夺,更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意识形态凸显。从21世纪以来的藏族题材电影实践来看,传播方式不断得到创新与拓展;思想内容上则因为藏族导演的崛起而有了更大的提升,由此带动了藏族题材电影评论事业的繁荣。藏族题材电影的国内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和对观众的覆盖度,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更重要的是,藏族题材电影还没有出现具有标志性的经典之作,也就是还没有出现在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方面以及能够带来市场轰动效应的代表作品,这对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响力构建较为不利,也是藏族题材电影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释】

[1]沈义贞:《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2期。

[2]崔永焘:《首部青藏高原青春骑行微电影〈爱,全在那儿〉开拍》,载西藏在线网2014年7月8日。

[3]韩海兰:《〈尼玛和放生羊〉获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载中国西藏新闻网2016年10月31日。

[4]无名:《〈雪域谍影〉荣获“法治西藏”微电影一等奖》,载中国西藏网2018年11月13日。

[5]《〈城殇〉反响强烈 专家研讨“微纪录片”现象》,载中国纪录片网2015年1月29日。

[6]《生命奔腾的意象——〈太阳照耀〉微纪录片》,载中国日报网2018年3月28日。

[7]孙海悦:《系列短片〈西藏微纪录〉(第二季)全网上线》,载人民网2019年6月17日。

[8]王莉:《小众电影正在积极大众化 陈为军:不要羞于谈票房》,载人民网2016年12月11日。

[9]肖扬:《贾樟柯助阵〈塔洛〉藏语电影首登国内院线》,载中国作家网2016年12月7日。

[10]《〈塔洛〉爱奇艺上线 网络文艺院线延续艺术生命力》,载中国文艺评论网2016年12月20日。

[11]《〈气球〉“泄气”,艺术片的出路在哪?》,载新浪网2020年12月2日。

[12]泽深影业:《上映6天票房不足500万,电影〈气球〉遭遇排片难题》,载搜狐网2020年11月25日。

[13]《〈冈仁波齐〉》票房破2000万 获各领域知名人士力挺》,载新浪娱乐网2017年6月27日。

[14]赵振宗:《张杨、李力:但愿《皮绳上的魂》票房破亿创纪录》,载腾讯娱乐网2016年6月19日。

[15]葛怡婷:《撞档〈复联4〉的藏语电影,商业夹缝中的“藏地新浪潮”》,载第一财经网2019年4月25日。

[16]丁舟洋:《金爵奖评委万玛才旦:资本洪流下,艺术电影仍有生存空间》,载中国经济网2016年6月14日。

[17]无名:《赵汉唐〈七十七天〉连续六周排片逆袭 票房破亿》,载中国日报网2017年12月27日。

[18]《最具争议西藏电影?〈金珠玛米〉口碑两极分化》,载网易娱乐网2017年12月14日。

[19]赵妍:《“中国的电影制作及其国际影响”对话在德国举行》,载国际在线网2018年3月6日。

[20]丁舟洋:《金爵奖评委万玛才旦:资本洪流下,艺术电影仍有生存空间》,载中国经济网2016年6月14日。

[21]陈韬彬:《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认识藏地要回到当下和人本身》,载中国文明网2016年12月5日。

[22]陈韬彬:《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认识藏地要回到当下和人本身》,载中国文明网2016年12月5日。

[23]张方方:《万玛才旦与藏地电影新浪潮》,载《南方周末》2020年11月26日。

[24]张涛:《境外藏族题材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载《艺海》2015年第7期。

[25]Pascal Binétruy:《万玛才旦是理性的抒情诗人》,载腾讯网2020年11月27日。

[26]王春丽:《藏族题材电影在藏族地区的传播效果调查》,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7]广电视讯:《西藏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98%》,搜狐网2017年3月17日。

[28]《西藏双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超99%实施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载央视网2021年5月22日。

[29]《西藏自治区推进“数字西藏”建设》,载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网2021年2月2日。

[30]达穷:《浅谈西藏影视译制工作》,载《西藏日报》2021年7月15日。

[31]许万虎:《藏族题材电影为进藏旅游“加温”》,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2012年1月1日。

[32]刘戈:《抖音为什么在全世界能“抖”起来?》,载《中国经营报》2020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