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国家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体现
总体上来看,每部电影的编导在进行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时,都会主动寻找代表性符号意象,并通过符号化意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思考,进而呈现不一样的西藏形象。西藏形象与国家形象又紧密相连,这里就涉及国家符号的运用。在电影实践中,无论是国旗、国徽还是首都北京,或者是中央文件精神的传达,或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都是电影所要传达的国家符号。另外,领袖像、中央扶贫、优秀党员基层干部等,也是国家符号的重要体现。
如2012年的电影《甘南曼巴》,主人公王万青在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坚守几十年,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藏族人民的爱戴。这部电影就是聚焦王万青的光辉事迹,艺术反映了王万青从医事迹的点点滴滴。他用医术填补了玛曲医疗卫生的空白,用青春消减了藏族聚居区人民的病痛之苦。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已经成为藏汉一家亲的符号化象征,成为国家符号的艺术表达。2013年的电影《门巴将军》(“门巴”,在藏语里是指医生),把镜头聚焦在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医院院长,被藏民视作“活菩萨”的李素芝事迹上,艺术呈现了李素芝同志扎根于西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电影《甘南曼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此类型相似的,还有2014年峨影集团资深导演苗月执导的电影《天上的菊美》,聚焦获得“最美基层干部”荣誉称号的菊美多吉。他常年在藏族聚居区修桥筑路、建设定居点、发放农资补助、帮助牧民寻牛、搬家、做翻译……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搭建起了菊美多吉与牧民间的和谐桥梁,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共产党员的爱民风范和为民办事的公仆情怀,深深撼动了各地党群干部和民众的心灵,烙下了一抹最美的基层英模印记。其中,共产党员与基层干部的身份属性,正是藏族题材主旋律电影最为醒目的符号化印记。其他还有前文详述的电影《孔繁森》,也是因为这样的符号印记而广受瞩目。
2014年的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又名《走进西藏》,在国家符号运用上表达了较深层的象征意蕴。如藏族小学生对《国歌》十分喜爱,并将其从青藏高原唱到了天安门广场。校长洛桑还把首都北京比喻为祖国的心脏,进而从地缘关系解释了西藏这块热土与祖国的血肉关系。在这里,五星红旗、国歌、天安门、北京等国家符号的反复出现,以及藏族小朋友心向首都北京的赤诚之心,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广大藏族同胞的家国情怀,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
从总体上来看,国家相关部门主导的藏族题材电影,非常注重对国家符号的运用,自觉传达了真实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符号的运用,在更多的藏族导演作品中,却是更为潜隐和朦胧,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重要现象。
综上所述,藏族题材电影的符号选择与符号化意象表达,大多是编导的精心选择与构思,可以通过符号表现藏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使得藏族的地域风貌与文化身份更具辨识度,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电影风格。但藏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选择有格式化和固定化的趋势,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正因如此,新时代的藏族现代文明发展趋势,应该得到创作界更多的关注。事实上,近十年来的藏族聚居区发展,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十年,相应的时尚文化与互联网技术逐渐开始在藏族年轻人中流行,这在藏族微电影中日益凸显,但在藏族题材故事片和纪录片中,却少有涉及,这正是藏族题材电影应该着力挖掘的新时代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