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境外藏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术界对西方的“香格里拉”神话研究较多,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西藏研究》2019年第2期刊载张涛的论文《“香格里拉”神话与幻象——西方的“西藏印象”影像探源》认为,“香格里拉”一词源自英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经好莱坞改编搬上银幕后,该词迅速承载起西方极具乌托邦色彩的西藏想象,暴露了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维方式,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美国实现“世界新秩序”的政治意图。针对西方的这种想象,观察者网在2011年发表文章《西藏:走出香格里拉的神话》指出:“时至今日,西藏对于世界的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一个乌托邦的想象,而在于开创一种现代化的西藏模式,即在追求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之间协调进行,在不遭受精神、文化损失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建设一种美好的现代化。”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永彬在《当代世界》2009年第4期刊发《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原因》一文。作者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西方人对西藏和西藏文明有一种独特的“西藏情结”和“香格里拉情结”,这不仅对西方人的西藏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西方人误读西藏的重要原因。西方人的西藏观不仅为“藏独”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理依据,也推动了“西藏问题”的国际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西藏观解读》一文。该论文作者何文华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关西藏的影视作品,共同特点是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化的西藏,强调了我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冲突,进而为西方社会救赎西藏寻求依据和创造社会舆论环境。该文从史学角度出发,对《小活佛》《旅藏七年》《昆顿》三部较有影响力的美国好莱坞西藏题材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认为这些影片刻意虚构情节,曲解了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关系,明显是受到美国政治环境的影响,是冷战后美国积极以西藏“人权”为由向我国政府施压的外交政策的延伸。
在境外藏族题材纪录片研究中,《艺术研究》2015年第3期刊登的论文《西方纪录片中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通过考察《狮子吼》《西藏谍影》《转世灵童双胞记》《上师的教言》《西藏的瑜伽》《西藏失去的财富》《西藏:雪山狮子的哭泣》《西藏佛教和宗教自由》《雪域谋杀》等域外西藏题材纪录片,发现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在西方话语的表述下呈现出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两种形象。作者刘忠波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整体而言,西方话语以一种先验的藏汉二元对立的单一框架来塑造西藏形象,意识形态化的形象塑造方式简化、抽空了西藏形象的内涵。”
张龙与蒋烨红发表于《中国电视》2016年第3期的论文《中国藏文化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东方主义”困境与出路探析》指出:“西方人对西藏的这种‘自我构建’源自对现实的逃避,无论是战争、灾难带来的破坏,还是工业化之后的巨大社会变革,都使得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和原本的信仰失去信心,于是急切地寻求另一个与现实截然相反的理想世界,而西藏就成为他们逃离现实世界的精神圣土。”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藏文化纪录片在积极勇敢‘说话’的同时,还得熟谙西方‘西藏话语’体系及其运作规律,如此才能真正在世界主流话语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影响甚至引导和建立国际话语互动,从而打破西方霸权,为我们自身赢得话语权。”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的我国藏族题材电影研究开始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的硕士学位论文,无论是在资料搜集上还是视角选择上,都具有了较为宽阔的研究视野。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形式出现,没有出现真正的专著,而且在国家化、商业化研究上极为欠缺,对藏族导演与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趋势研究上也亟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