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藏族导演的创作特征
总体上来看,21世纪初的藏族青年导演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从文化取向上来看,这批强势崛起的藏族青年导演,大多具有明确的藏族文化身份认同,能够自觉地传承藏族文化,并淡化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艺术手法上,他们大多采用记录式的电影语言,深入藏族人的灵魂深处,进而呈现真实而非故事的艺术效果。在视角选择上,这批藏族青年导演注重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物质取向与精神价值、中心城市与边缘心灵冲突的细致呈现。在情节结构的营造上,大多采用缓慢的叙事节奏与经典的线性叙事,尽量与现实贴近,与生活相合。
具体来看,在影像艺术的造型特色上,这批导演更重视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大量运用,进而营造一种生活实录式的风格。在电影《老狗》中,导演万玛才旦开篇就有一个40秒的长镜头:风驰电掣的摩托车代替了传统的马匹,摩托车后面拴着一头藏獒。骑摩托车的人左顾右盼,希望找到一个买狗的人。其中长长的土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都给人一种写实般的意境。随后骑摩托的人找到了一个院子,却因为对方开价太低,交易失败。这个长镜头生活气息浓厚,可以使观众很快进入电影场景中。在电影《太阳总在左边》中,导演松太加呈现了一个长达1分钟的固定镜头,摄影机始终处于水平角度,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厮打,使得观众成为旁观者,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活的本色。
在内容的表现方式上,新华网曾转载《文汇报》的文章《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气球〉,万玛才旦讲不完的藏地寓言》对其进行了概括:“一个因为信仰的支配而具有魔幻和超现实色彩的文化,被现代理性以及富裕的物质主义渗入,万玛才旦在其中看到了混沌,也看到了诗意和温柔。冲突是存在的,痛苦也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一个世界吞噬另一个、一个世界拒绝另一个这样简单粗暴的二元论。他置身其间,感受信仰和世俗的拉锯,难免动摇和惶惑;但他也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达过,享受着现代文化的人们要求保留一个纯洁原始的‘结界’,‘世外桃源’的幻想是不人道的。”[26]正是在这样的内心挣扎与现实冲突中,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的审美意蕴才显得更为丰厚。
从叙事节奏来看,情节推进都较为缓慢,并非常注重生活细节的营造。如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中,在“静”中,有很多只有藏族人才能深刻领会的情节,包括主人公的喇嘛生活和兴趣爱好。但更多的人,却是颇为不耐,认为情节推进太缓慢了。换句话说,这些电影需要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味,才能逐渐发现其中的精彩。在电影《寻找智美更登》中,观众随着导演的步伐,寻找一个又一个演员,听着车上的人各自不同的情感故事,逐渐进入了导演所展现的生活细节中,进而发现一个又一个生活的侧面。有评论家指出:“万玛才旦的作品需要安安静静地欣赏,才能感受他所要表达的对少数民族更为深远和透彻的思虑。”[27]
《文学报》曾刊登一篇文章《万玛才旦:一切意义,都在寻常里》,较为准确地指出了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创作风格。万玛才旦在采访中曾经表示:“我一直觉得叙事需要通过本身的逻辑、本身的推动力,慢慢地把人的情绪推上去。如果自身对于叙事的能力达不到,再借助外在的手段——尤其是音乐的手段,我会有种内疚感,感觉特别不好。”[28]由此可以看出,呈现生活化的普通藏族人生活,成为21世纪藏族导演的自觉化选择。
在文化特色上,这些藏族导演注重对藏族民间故事、风俗文化、宗教意蕴的艺术传达,并因此构成了藏族题材电影的整体文化风格。这方面论者甚多,在此不再赘述。其中,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母语特色引人注目。所谓藏族母语电影,就是以藏语作为电影对话的主要底蕴,然后配置藏语与汉语的翻译,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现实场景。母语电影的出现,其实是少数民族电影在21世纪的重要突破,这既是对少数民族电影汉语视角的一种历史映衬,也是彰显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文化自觉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21世纪初的藏族题材电影呈现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藏族青年导演迅速成长的良好局面。在此背景下,藏族题材电影的民族身份认同大大提高,本真的文化味道日益浓厚,为我国电影的主流审美底蕴增光添彩。藏族导演聚焦21世纪普通藏族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有利于打破西藏过于神秘化的炒作,有利于呈现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藏族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反击西方国家对藏族的种种谣言,进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场景中体现电影的独特意义。
【注释】
[1]凌子风:《我要更好地学习——〈金银滩〉导演工作的回忆》,载《大众电影》1953年第18期。
[2]王华、崔思滢:《从影片〈金银滩〉看民族、阶级与国家》,载《民族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3]于安龙:《藏族聚居区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载《党史文汇》2016年第9期。
[4]朱茂青:《试论影片〈柯山红日〉对中国电影文学的贡献》,载《电影评介》2012年第11期。
[5]张西申等:《创作不能歪曲现实——批判〈无情的情人〉对藏族人民现实生活的歪曲》,载《电影艺术》1960年第6期。
[6]许之乔:《从形象看哲学——从娜梅琴措与多吉桑看人性论在〈无情的情人〉中所体现的恶果》,载《电影艺术》1960年第7期。
[7]陆文采:《评〈无情的情人〉及其批判》,载《辽宁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8]萧叶:《〈盗马贼〉论辩》,载《电影艺术》1986年第7期。
[9]满却顿智:《论藏族题材电影的艺术创作视角》,载《西藏艺术研究》2015年第1期。
[10]本刊记者:《〈红河谷〉是一次人生的攀登——冯小宁导演访问记》,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1]郭俞洁:《关于藏地的电影,其中一部可与好莱坞影片媲美》,载网易·天上西藏,2017年11月7日。
[12]谢飞、梁光弟等:《〈益西卓玛〉走进西藏》,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
[13]《丝路上的胶片盛宴》,载《人民日报》2019年8月4日。
[14]姜益民:《探索在神秘的高原——访影片〈女活佛〉导演李伟》,载《电影评介》1986年第7期。
[15]柯克:《雪域高原的类型电影——影片〈八万里〉创作有感》,载中国民族网,2018年8月16日。
[16]邹瑞玥:《电影人热议〈西藏天空〉:藏族题材是巨大文化宝库》,载中国新闻网,2014年4月22日。
[17]柯克:《雪域高原的类型电影——影片〈八万里〉创作有感》,载中国民族网,2018年8月16日。
[18]宋诗婷:《〈冈仁波齐〉的逆袭,以及导演张杨的坚持与困惑》,载三联生活周刊博客,2017年月28日。
[19]《公益片〈格桑花开的时候〉将2018年春节后上映》,载新浪娱乐,2017年10月27日。
[20]Dorje Tso:《旦真旺甲作品〈随风飘散〉入围第25届釜山电影节》,载藏人文化网,2020年9月17日。
[21]陈琳:《藏族导演获最佳新人导演》,载新浪网,2006年6月25日。
[22]《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与五位大师相约在海南》,载凤凰娱乐网,2020年12月9日。
[23]胤祥:《〈气球〉:万玛才旦的突变》,载人民网,2019年10月25日。
[24]柳青:《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气球〉:万玛才旦讲不完的藏地寓言》,载新华网,2020年11月26日。
[25]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松太加:淡化对西藏明信片式的解读》,载搜狐网,2019年6月3日。
[26]柳青:《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气球〉,万玛才旦讲不完的藏地寓言》,载新华网,2020年11月26日。
[27]黄晓敏:《藏地人生影片“俘虏”美观众——专访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载西藏在线网,2016年10月11日。
[28]张滢莹:《万玛才旦:一切意义,都在寻常里》,载中国作家网,2019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