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符号的日益凸显与藏文化的多侧面真实呈现

二、“民间”符号的日益凸显与藏文化的多侧面真实呈现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就是解放思想。人文关怀,平民视角开始逐渐成为我国纪录片普遍的选择。这些纪录片将藏族民间生活的繁杂细节呈现于观众面前,重塑了藏族文化的符号象征,更容易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取得更好的民族文化传播效果。

1991年,王海兵的纪录片《藏北人家》以西藏牧民措达一家从早到晚的生活为主要线索,包括吃穿居住、生产劳动与宗教礼仪,进而使得藏族平民的生活跃然于荧屏。这在我国藏族题材纪录片中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在我国也得到极高评价。有评论认为,“这部以西藏拉萨八廓街居委会为拍摄地点的纪录片,……用镜头对准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从治安管理到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问题,从人口管理到商业摊点整治,从解决居民纠纷到文化扫盲……在这个由藏族人和藏语主导的小舞台上,上演的却是一台中国政权运作的微型戏剧”[13]。在艺术上,这部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深受“直接电影理论”的影响,其冷静的画面语言、客观的现实呈现与平民视角的细腻观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拍摄。

2008年推出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一度被认为是最真实的西藏呈现。这部纪录片讲述了西藏八个普通人的故事,涉及旅店老板、包工头、乡村医生、三轮车夫等数量众多的西藏平凡人。这部纪录片大量使用随机拍摄的真实镜头,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广泛认可,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主流电视台播出。2015年曾海若的纪录片《第三极》,讲述了西藏地区最普通的人和事,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其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意图,令人称道。其他的诸如《尼玛和晓敏》《贡布的幸福生活》《喜马拉雅天梯》《老人们》《峡谷背夫》《西藏时光》等数量众多的纪录片,也均把目光对准了普通的藏族人民。

21世纪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现代化的突飞猛进,藏族民间的生活符号,也开始有了现代经济社会的气息。其中,“汽车”“楼房”“国民教育”“现代化医疗”等与藏族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符号,开始在纪录片中大量出现。如在纪录片《西藏一年》中,乡村妇联主任要定期给藏族妇女讲解卫生与生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乡村妇女德吉怀孕后身体不适,虽然还按照风俗请法师念经作法,但无效后仍然去医院就诊。在纪录片《第三级》中,汽车成为常见的生活符号,甚至在牧民转场的过程中,汽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昭示了藏族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藏族导演在21世纪的崛起,也给藏族题材纪录片带来了新的特质。以万玛才旦、松太加等导演为代表的藏族题材作品,“主题并不刻意去展现藏地的自然景色和宗教信仰,而是着力去表达人性、爱等人类共同主题;与此同时,一股追求去符号化、去表象化的努力正在年青一代记录工作者中实践。……确实有一些宗教的、神圣的东西在里面,但世俗生活还是占主要的”[14]。万玛才旦在2004年的纪录片《最后的防雹师》中,用镜头记录了防雹师嘎玛通过法器、咒语、仪式等手段驱除冰雹的过程,并凸显了他儿子对此不以为意,更相信现代科学的态度。这成为藏族现代化进程中普通藏族人心灵的艺术呈现。

总体上来看,这些聚焦于藏族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反而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国际传播效果,产生了更显著的民族文化影响力。牦牛、牧场、酥油茶、汽车、医院、国民教育等民间生活符号背后的文化建构,以及藏族普通百姓心灵嬗变的真实呈现,正是此类纪录片的魅力凸显之处,是藏文化深厚底蕴的生动体现,也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有着或暗或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