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方面,众多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二、在论文方面,众多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21世纪出现的多篇硕士学位论文,成为研究藏族题材电影的重要成果。这些硕士论文或者聚焦藏族题材电影的史学梳理,或者聚焦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创作的艺术风格,或者聚焦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并在藏族题材纪录片研究、藏族形象的影像塑造、藏族题材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了较多的开拓性研究。

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才贝的硕士学位论文《从五部影片探讨藏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及艺术风格》,选择了三部借用“道路”母题叙事的影片——《可可西里》《喜马拉雅》《旅行者与魔术师》,以及以藏族小僧侣为故事主人公的影片——《静静的嘛呢石》,目的是通过对当前藏族题材电影中剧情片的群像研究,试图勾勒出某种藏族题材叙事的成规及惯例。其中,作者把影片《可可西里》总结为“克制的叙事风格”,把影片《喜马拉雅》总结为“向传统致敬”,把影片《旅行者与魔术师》总结为“心灵的梦境”,把影片《静静的嘛呢石》总结为“藏族本土导演的突围”,并认为藏族题材电影要“和而不同”——要讲人性,酥油味和普遍情感要融合。

2012年,兰州大学施玮妮硕士学位论文《雪域影像及其想象历程——中国电影作品中的西藏形象研究》,通过大量材料阐释了西藏形象在我国电影中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电影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理论,采取文本解读的方法,深入分析西藏形象在电影文本中被再现和被表述的方式,解读投射在西藏形象之上的是何种文化想象。该论文资料翔实,论述充分。作者在最后阐释了西藏形象生成的背后原因,从文化想象与西藏形象的他者叙述、意识形态因素、观众的期待视野与市场运作等多个方面,揭示了藏族题材电影运作的多维视角,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012年,安徽大学钱世奇的硕士学位论文《能指的想象——多重影像中的西藏研究》,聚焦藏族形象的影像构建。该论文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影像中的西藏地域“想象”一直被西方导演所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汉族导演虽然对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影像特别是藏族题材影像做过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发展至今,与西方拍摄有关西藏的影像相比,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明显处于劣势。这便形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影像文化生存现状,即作为中国的西藏,却更多的是被西方人进行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言说,中国关于西藏的影像,在国际舞台上经常陷入一种失语或少语的处境。同样引人深思的是,影像中的西藏大多由我国汉族导演和西方导演所拍摄,藏族导演直到2003年才出现,开始他们家乡的影像记录,但成员极少,声音略显孤独。该论文比较有价值的见解,是在最后一章:地域、影像与文化身份——中外影像中西藏地域“想象”比较,分别从“我们”的表述与“我”的表述——中国影像中西藏的双重“想象”;“他们”的表述——西方话语的关注与越界两个方面进行了学理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胥婷婷硕士学位论文《西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解读》,能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藏族类题材电影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启发意义。该论文认为,西藏由于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风俗以及特殊的政治原因,成为意识形态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拍摄的西藏题材影片,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也有着鲜明的区别。这篇论文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是“意识形态在西藏题材电影中的表现方式”,从渐渐隐藏的“国家”符号,逐渐增强的“个人”符号,始终存在的“自然”符号,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对认识藏族题材电影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4年,的浙江师范大学傅丽硕士学位论文《西藏影像的叙事符号与文化意蕴》,能够从地域标识、民族符号、文化意蕴等多个方面展开阐释,具有一定的新意。该论文指出,在当代文化艺术视野中,作为文化镜像的表述空间,西藏在我国艺术领域被不断地书写和言说,进而从自然符号、生存场所与叙事空间三个角度分析西藏影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空间意义;从物质器物与精神内容两个层面,呈现西藏影像中由地表符号与外在风貌等家园特色所构成的日常生活符号体系,在民俗事象传承中挖掘可知可感的物质民俗奇观与衍生出的社会民俗仪式的符码意义,最后试图深度挖掘西藏影像中蕴藏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精神。

2015年,西北大学华烨的硕士学位论文《21世纪藏族青年电影导演群体研究》,是一篇聚焦藏族导演创作成就的论文。该论文具体阐述了“21世纪藏族青年电影导演”这一群体的电影文化取向,分别以创作观念、成长环境、自身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等方面结合了具体的电影文本予以解读和阐释,在肯定他们整合民族电影力量、展现民族视觉、实现民族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展示国家正面形象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客观提出了他们所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这篇论文中对万玛才旦、松太加、多智和、西德尼玛的论述较为详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王黎娟的硕士学位论文《21世纪以来藏族题材电影的审美呈现与文化趋向》,分别从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对主流价值观的美学建构,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中对“人性”之美的挖掘,21世纪藏族题材电影商业类型片的视听美三方面论述了其审美呈现,并从文化趋向和文化诉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张希彤的硕士学位论文《百年藏族电影发展史研究(1920—2020)》,主要聚焦1920—2020年间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史,资料丰富,论述详细,是一篇较为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料。

在藏族题材纪录片研究方面,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马一卉的硕士学位论文《藏族题材纪录片创作发展研究》较为重要。该论文在人类学视野的理论支撑下,结合藏族的历史背景、影像表征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尝试梳理并勾勒出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史。这篇论文搜集资料较为详细,为藏族题材纪录片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6年,安徽大学李鲛的硕士学位论文《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基于中西方藏地纪录片的观察》,通过中西方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比较研究,来解析滋生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中西方导演构建了一个怎样的西藏形象,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形象建构背后的原因。该论文在资料搜集与相关论述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孙玉艳、刘小三在《今传媒》2018年第5期发表的《影像与符号: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研究》,选取了2008年以来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三部涉藏纪录片《西藏一年》《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展开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指出:“通过传播西藏符号建构西藏形象和国家形象,实质上是传播国家理念。因此,纪录片创作者还需要把握国家理念,丰富和挖掘西藏符号,进而使西藏形象更好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