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藏族题材纪录片,呈现了藏族社会的多元侧面
这一时期,纪录片《万里藏北》与《西藏的诱惑》值得注意。纪录片《万里藏北》拍摄于1988年,其导演忻迎一多次出入西藏,最终呈现了这部长达90分钟的《万里藏北》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诗意化色彩浓厚,描述了藏族北部聚居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万里风光,颇为动人。导演曾自述:“藏北,是西藏隐秘得最深、人们接触得最少,而那高原中气氛最强烈的地区。……藏族的游牧民族是真正将生活和哲学融为一体的民族,他们看似孤独,实则内心的虔诚却带给他们温暖。”[16]另一部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聚焦三代僧侣的虔诚朝圣,以及四位艺术家在西藏的苦心探索,歌颂了一种信仰背后的人性境界,写意风格较为突出,哲理表达较为明显。有学者认为,这部作品“通过清新精美的画面,奔放激昂的文辞直抒胸臆,之后被中国纪录片创作界视为写意派的代表,并获得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及优秀撰稿奖。1989是西藏民主改革30周年,《西藏的诱惑》成为这一纪念的写意诗篇”[17]。
1997年央视出品的纪录片《达赖喇嘛》,是反击西方恶意攻击的力作。这部纪录片记述了丹增嘉措从灵童转世到坐床继位成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过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西藏和平解放中的作用等经历,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权威阐述十四世达赖喇嘛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过程的重要资料文献。其中也介绍了藏传佛教达赖喇嘛封号与灵童转世制度的由来及关于这一制度的历史定制与宗教仪轨所包含的内容,呈现了西藏几十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纪录片佳作。
1993年,《甘孜藏戏团》和《德格印经院》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傅红星拍摄完成,全面介绍了藏戏艺术和藏文印经院,集中展示了古老的传统藏族文化。导演傅红星在1999年和2000年,又分别拍摄了《雪域明珠》《回访拉萨》等纪录片,获得了各种奖项。另外还有纪录片《轮回与圆圈》《藏族的雕版印刷术》《神圣的鼓手》等,都对藏族文化做了详细介绍。
谈到藏族题材纪录片,必定还有关于勇攀珠穆朗玛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如1960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征服世界最高峰》,记录了中国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艰难过程。1964年的纪录片《登上希夏邦马峰》,1975年的纪录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等,均是这类纪录片的代表作。其他还有关注藏族发生沧桑巨变的当代题材纪录片,如《西藏今昔》《五十年代西藏社会纪实》《我们走过的日子》等。其中,1990年的纪录片《我们走过的日子》,通过四位藏族摄影师四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西藏在这一段期间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西藏广大人民从过去的农奴变成西藏主人的变化,视角新颖,画面感人,富有说服力。
2000年的纪录片《平衡》,获得第19届中国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被很多网友称为“令人惊颤的纪录”,并成为藏族题材电影纪录片的经典之作。导演彭辉从1998年开始录制,多次深入我国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真实呈现了为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而先后牺牲的两任工委书记,反映了巡逻队艰难的生活处境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其中,第一任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组织了中国第一支武装巡逻队,后死在盗猎者的枪下。第二任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扎巴多杰是纪录片《平衡》的主要人物,最后也死在了偷猎者枪下。纪录片正是通过对扎巴多杰的采访,以及对其巡逻生涯的跟踪拍摄,具体呈现了巡逻队面临的恶劣环境,以及某些官僚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令人警醒。同时对这些巡逻队的崇高精神境界给予了展现,令人震撼。
另外,该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从而显得更加真实自然,揭示了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对那些利欲熏心的盗猎者、冷漠却又贪得无厌的官僚主义,都给予了无声的批判。与这一题材有关的电影故事片还有1996年的《杰桑·索南达杰》和2004年的《可可西里》,最终促使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经费困难等问题,都在现实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现实影响力。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50年的我国藏族题材纪录片,成为藏族沧桑巨变的影像记录,见证了藏族从农奴制政教合一的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改革开放中日益走上富裕生活之路。这一时期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既有藏族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宗教文化意蕴,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城乡巨变的心灵嬗变,对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着现实影响力,进而成为中国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纪录片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