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藏瑜伽士》为代表的纪录片,是继续塑造“香格里拉”神话的延续
地处世界最高原的西藏,一直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之地,其“神性”光芒以及打造的“香格里拉”神话,在本书的前言部分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也正因如此,部分西方题材的纪录片,开始聚焦西藏神秘的宗教文化,出现了一些宗教神性光芒的纪录片,并将其文化独立思想贯穿其中,出现了较为含混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其中,美国在2002年拍摄的《西藏瑜伽士》最为著名。
这里的瑜伽士,一般是西藏的修行者,大多是隐居闭关密修的神圣人士。另外,在西藏农村牧区普遍存在着“半僧半俗”的密咒师,一般头顶盘着硕大的发髻,经常穿行于村庄、深山老林和寺庙之间,时而隐居山洞,修炼咒术,时而出世通过咒语祈福避凶,成为藏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修行者,大多以口口相传的修行法则进行学习与修炼,因而极为神秘。电影《西藏瑜伽士》,正是通过对西藏修行者的采访和实录,呈现了瑜伽士修炼与修行的场景,并对背后的文化给予了形象化的揭示,是难得的一部宗教文化纪录片,也保存了这些珍贵的文化场景,讲述了西藏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神秘的密宗文化。
该纪录片深入偏僻的雪山深处,探访了多个常年闭关修炼的西藏密宗瑜伽士,也介绍了噶千仁波切在美国弘法的情况,展现了这些修炼者的宗教理想及意图为达到宗教超越境界而持续努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西藏被认为是一个远离困苦与争斗,为慈悲与非暴力的哲学所管理,能够不断地激起奇异传说的,隐秘于世界之外的香格里拉,它宁静、神秘、唯美而深厚:‘源于神话云端的西藏雪域是一个处于群山之外的远方,近千年来为外界所不知。在这个为喜马拉雅山脉所环绕,远离尘世的辽阔高原上,存在着各种奇特的传说。遥远且难以进入的西藏,在西方人的心中,永远有一种神秘的臆测。’(解说词)《西藏的瑜伽士》不仅展示了雪域高原幻象般的自然风情,同时也承认西藏早期的历史尽是残酷的部落间以及外族间的战争,生存于高原之上的藏族人对生命的无常和痛苦有着敏锐的感受,因此转而寻求内心的永恒与宁静。西方拍摄者显示出‘朝圣’心态,为西藏所折服正是这种‘绝对隐秘而奇特的,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纯粹性的,带有身体和精神双重性的,即将消失的’(解说词)自我修炼的技术形式”[6]。
与《西藏瑜伽士》类似的纪录片,还有1994年拍摄的《西藏度亡经》。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藏族经书《西藏度亡经》传到西方后,一度被奉为死亡“圣经”。这部讲述人死后魂灵超度的经书,蕴含着一套丰富的临终、死亡及死后世界的知识和图景,富有藏传佛教的临终关怀意味。同名纪录片将这一经书更神化,不仅详细展现了人死之后的中阴境界以及解脱和投胎的过程,还将生与死、往生与轮回等宗教观念,上升到更高的生命解读之上,加深了西方社会对藏族文化的神话性解读。另外,1998年芬兰导演的纪录片《转世灵童双胞记》,以及2008年以色列导演的《转世小活佛》,都曾在西方引起关注。特别是纪录片《转世小活佛》,从舍利子这一佛教意象出发,以一个传说化的神性视角,呈现了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过程,被西方誉为“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这里还要提到一部人物纪录片《更敦群培》,其曾在西方引起轰动。更敦群培是20世纪上半叶藏传佛教世俗化的代表人物,曾游学印度学习梵文,具有深厚的人文学术功底,是一代藏学大师,曾撰写藏族性学代表作《欲经》,在西方颇受关注。瑞士导演卢克·萨德勒根据其经历,拍摄了这部影响深远的纪录片,呈现了更敦群培波澜壮阔却又悲剧的一生。导演跟随更敦群培游走四方的路线,全方面介绍了壮阔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藏族文化的神圣与庄严更加令人崇敬。该纪录片在多个国家电视台播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直接的宗教题材外,西方世界拍摄的普通藏族题材纪录片,部分也具有一种对西藏神秘性的渲染。如1997年的德国纪录片《盐程万里》,将一种非常辛苦的藏族游牧民族制盐过程,渗入了非常神圣的文化仪式,并与宗教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异域想象。与此类似的还有2009年的纪录片《最后的盐道》,将一种手工制盐方式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并认为藏族坚持2000年之久的手工制盐,是我们现代文明已经缺失的文化。1998年中法合拍的纪录片《神圣的鼓手》,在展现藏族独特的“六月娱神节”民俗时,仍然被西方社会认为是神圣而有文化魅力的。